首页 -> 2008年第8期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胡旭华
一、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要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自信心。教师要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要通过个别谈心或课堂表扬的途径尽快树立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的条件或环境,使其找回自信心。二是言传与身教缺一不可。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教师在其心目中是最敬佩的人,教师能否扮演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文者,知书达理,教师的言谈举止应成为学生纷纷效仿和学习的典范。武者,教师具有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其它方面的能力,如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修养。教师要利用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来激发学生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兴趣。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劳逸结合。学习态度是对学习的意义、目的的正确看法,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缓和过度紧张的学习,减低心理压力,注意适当地休息和放松,指导学生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四是要突出语文课的特点与灵性。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兴趣盎然,有的放矢。
二、建立和谐关系,创设愉悦氛围
有道是亲其师而信其道,不妨试想一下,课堂上教师扳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摇头晃脑自鸣得意机械地重复着千古不变的咏叹调,师生之间没有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于是本应富有情趣的课堂成了打造机器的作坊,本应充满生气灵性的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出品的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产品,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标准下,达成教育目标的根本和前提。
笔者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时就有切身体会。在讲解完文章相关内容,最后归纳总结得出这样的结论:秦王,以强凌弱,狡诈贪婪而又虚伪,色厉内荏,可恶。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视死如归,抗拒强秦,保住了自己的国家,可敬可佩,值得效仿。然后问同学,同意老师的观点吗?大部分同学回答同意,但有几个不作声,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道:“老师,我不认为秦王可鄙可恶,他只是有点让人讨厌,如果要我选择,我愿意做秦王,唐雎是有点机智,不怕死,但安陵国他没有保住,最后还不是被秦国吞并了。我若是秦王。他挺剑而起,我立马与他‘单挑’,谁先倒下还不一定呢?”他的话一出口,教室一片哗然,有给他帮腔的,有说他有意挑刺的。有一个同学公开叫嚷说他是“魏延”,有反骨……我一下子蒙了,但我清醒的意识到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的自我价值观,正在经历着可喜的爆发与重建,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期待的吗?回顾自己和他们二年的相处,这正是平时那种平等式的师生关系在课堂的表现,这也使人感到课堂师生关系对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三、开发教材资源,激发探索热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切合学生实际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课堂生成的引导与把握。
以前,我们习惯于因循“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在本质上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由此可见,教学内容仅从教科书这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它应涵盖了课外书籍内容,生活实践内容,时代内容等。现代的教育观则普遍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当我们带着教材、带着问题走向了学生,学生也带着问题走向了老师。在开放、双主、互动的教学环境中边学、边思、边悟。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接受显性知识的同时学到隐性的智慧。
四、优化教学方法,引发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探究教学、合作研讨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创新教育思想优化组合起来,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并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一种持久的参与意识,最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空间,在民主和谐的状态下,让学生思想感情的潮水尽情的奔涌。
在教授《孔乙己》时,教者先引导学生分析了孔乙己的形象,最后让大家讨论孔乙己的结局,取得一致:孔乙己悲惨的死去,大家都感到其可怜,恰好此时下课了。于是我相机给出一个题目“假如我是孔乙己,我不会悲惨的死去”。结果第二天收到很多练习,来不及细看,只好在课堂上展读,全班评点。结果整堂课读、讲、评、改、议全面展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乙己身边的一切不改,谁是孔乙己,都会是死路一条,而且肯定悲惨。学生对小说的主题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得更深刻。而且还有些同学对照孔乙己身上的缺点,表示下决心改正自己身上的毛病,让人感慨颇深。
学生与众不同的体验是其个性化的充分彰显,说实在的,这是教师在备课时也没有预料到的,不要怕学生“节外生枝”而打乱教学思路,“乱”往往反映学生认知活动的差异性和学习方式的个性特征。教学中,教师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让其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活动,尊重了学生展示个性的选择,也为其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