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关于行动研究对高师教育实习的启示
作者:卢斌玉
[关键词]行动研究;教育实习
一、关于行动研究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把行动研究定义为:“有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行动研究有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第一,改进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行动研究即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第二,行动研究重视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目的是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第三,行动研究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进行反思。
行动研究诞生于社会活动领域,教育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因此在行动研究方面,得到教育研究的很大关注。“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很抢眼的字眼,那么本文提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教育实习的阶段,就应当成为教育实习中的研究者,为真正进入教师这一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实习的现状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凡有学籍的在校师范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因此各高等师范院校都会有各自的学生教育实习的工作规定,但有如下共性:
(一)学生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本科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这是本科四年当中唯一的一次实习机会。
(二)学生在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各高等师范院校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学科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等课程,除此之外还要经过微格教学训练,才能参加教育实习。
(三)为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要求学生尽可能完整地实习各种课程。实习主干课程一般(语文、数学、英语)不得少于四个教案八个课时;实习非主干课程一般不得少于三个教案六个课时。
(四)在教育实习结束后要进行实习总结,总结内容包括:本人所完成的实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成绩与不足;收获与体会;今后努力的方向;对教育实习的意见和建议等。
三、行动研究与高师教育实习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模式可以为高师教育实习提供有益的启示。首先,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教育实习的阶段,就应当成为教育实习中的研究者;再者,现行的高师教育实习只有一次,按照行动研究强调注重反思、改进这一原则和高师教育实习的现状看来,高师的教育实习应该不止一次,两次或多次实习更能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反思和改进。原因如下:
(一)从高师教育实习的现状可以得知,在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学生修完学科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毕竟以理论学习为主,即使有实践内容,又由于人数多和时间少的原因,不可能满足每位同学都有充分实践的机会,因此或多或少会导致理论不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
(二)为避免在各个教学专业课程中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上讲台试讲的问题,微格教学便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与一般的课堂教学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的课堂教学设计对象是一个完整的单元课,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练习、总结评价等教学各阶段。而微格教学通常都是比较简短的,教学内容只是一节课的一部分,以便于对某种教学技能进行训练。由此可见微格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培养师范院校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作用,却与一般的课堂教学还是存在许多差别。
(三)见习课一般只有一周,甚至几天时间。虽然实习主干课程一般不得少于四个教案八个课时;实习非主干课程一般不得少于三个教案六个课时。学生可以利用各个课时之间的时间差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但客观的来说这个时间差相对较短(实习的总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各个课时之前的时间差可想而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利于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较深刻的教学反思和改进,在实习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一时之间会比较难以调整和改正。
(四)教育实习结束后要求进行实习总结,这样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进行自我反思的要求,主要为总结不足和清楚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然而,行动研究强调不仅要反思,更重要的是在反思之后要进行改进。而在学生真正成为教师之前,只有一次机会的教育实习,往往是不能给学生提供改进的机会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可以说是教育实习的缺憾。
四、结语
诚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只是为他们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提前准备,师范生在实习中的不足当然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改进。但是正是由于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师范生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关键性实践环节,是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更因该创造条件,组织至少两次教育实习。
至于高师教育实习到底组织几次为好、怎样组织以及时间安排等问题,要根据各个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本文只是根据行动研究所提倡的某些观念证明高师的教育实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要仅仅限于一次,而应该不断完善教育实习制度,尽可能为在校学生多提供一些反思、改进和实践的机会,以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黄剑敏,马达. 关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4]周跃良. 微格教学训练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信息化,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