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中小学教师课程适应不良现象及其诊治

作者:郑景梅




  [摘要]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认知、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适应不良现象。导致教师课程适应不良存在多方面因素。面对教师的课程适应不良的现象,本文主要从学校专业社群的构建、教师自我档案袋的管理以及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等方面提出其诊治策略。
  
  一 、教师课程适应的内涵理解
  
  适应本是生物学术语,是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合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它是生物体屈从环境的威力所做出的适合生存的改变。心理学中的适应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一种过程。
  这里,笔者所说的教师课程适应,则指的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逐步推进,教师在转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同时,与新课程要求之间实现同化和顺应的一种状态。也就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新的课程计划,教师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进行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校加强教师课程适应管理,这对促进中小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深入推进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从学校发展层面说,通过提供关于教师适应状况的现实依据,总结经验,帮助新进入新课程的学校少走弯路,有利于更好地推广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从教师发展角度讲,有利于为尚未进入新课程的
  教师做好整体职业规划和前期专业提升的准备工作。
  
  二、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适应不良的表现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更多探讨的是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现代教育观念、应该塑造什么样的角色,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等。但是,现实中实践新课程的中小学教师的实然状况到底怎样,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地重视。
  1.课程认知的不适应
  沙德说过“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影响感觉,感觉引发行为,行为导致结果。”也可以说,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但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迪南·汤普生从变革中教师情感问题的讨论出发,提出“真确式( authentic)教师改变”的观念,强调不仅要关注教学价值、观念和实践的改变,而且要重视情感和互动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中,面对新课程改革,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存在不同的态度。对于教龄较长的教师来说,长期以来他们已经习惯自己的教育教学,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及时做出调整和适应。在改革中有时候就表现出“冷漠”的态度,甚至有抵触的心理。
  2.课堂教学的不适应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传授式”向“合作探究式”转变。新课程提倡关注学生的个体知识,主张理解与对话、交往与互动、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然而,新课程以来,一些课堂教学活动只是注重形式,学生课堂合作探究活动显得低效甚至无效。真正能够达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课堂比例很小。虽然一些教师在思想和理念上逐渐意识到教学方式改变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行为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3.课程开发的不适应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新课程改革反对传统教材的控制功能,提倡发掘教材的对话功能。“开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学校校长和教师课程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教师普遍反映,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存在很多疑问。如,为什么要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如何处理学校所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的关系?如何评判课程资源的正确性及有效性?等等。教师对开发课程资源的不适应,容易走入一些误区。比如,有些教师认为,教参的使用就是教材资源的聚合,或者认为制作精美的课件就是媒体资源的充分开发。
  4.课程评价的不适应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新课程的评价原则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然而,在这种情境下,新课程中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对许多教师来说还难以适应,毕竟其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还存在很多难点和困惑。特别是高中新课程,目前它的改革成效最终还是通过学生高考成绩来体现的,“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能否顺利上大学的重要依据。
  
  三、教师课程适应不良的诊治策略
  
  1.构建学校专业社群
  新课程隐含着价值观念、教育知识、专业行为方式或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的更新,因此有意识地去构建某种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学校教师专业群体,有利于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专业发展氛围。
  首先,构建新型的“师徒”关系,即“由多个指导教师和多个新教师共同构成一个师徒群体”,这种多维的互动关系可以减少“一对一”式的师徒关系给新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教师之间形成亲和的合作氛围,使得这个群体更易于形成一个研究性和学习型的组织。其次,组建“专家型教师”队伍。在教育一线中,学校领导要善于去挖掘一些优秀教师。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对教育理论有兴趣和对教育政策的动向保持敏感的教师。在学校内部,以“专家型教师”为引领的专业社群,将会形成更有效的专业支援和专业发展机制,能更好地带动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倡导教师自我档案袋管理
  教师对教学经验 、教育信念、教学态度 、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等进行全面描述是档案袋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所带来的新观念、新知识、及新的专业行为方式,对于习惯了原有的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确实带来了诸多的挑战。要消除这些挑战,教学反思则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效途径。“档案袋”作为 反思的“引擎”,它就像一面镜子,促使教师时刻关照行动自身,不断超越自我。另外,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交换阅读档案袋,进行合作反思 、专业对话和经验分享。通过互相借鉴 ,更好地拓展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和专业技能的视域 ,取长补短。教师个体在对照别人的教育智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中,有利于形成适合教师个体和教育情境的教学技能。
  3.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效能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对自我、对学生是否有信心。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最终落实到教学。当前,高中教师对待新课程,行为积极性比较低,他们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来解决困难,这必然会导致活动结果不尽人意,反过来又降低了他们的效能感。
  因此,学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合作的氛围。通过认可教师的现有的成绩,建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帮助教师为适应新课程减少焦虑,提供支持。教师自己要培养在教学执行、学习评价、师生沟通、教学革新等层面的能力信念,强化自己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认知,同时乐观地面对现实环境,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学校同样要为教师提供有效及时的教师培训机会,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信心和有能力真正做到按照多重角色的标准开展有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程的适应能力。
  
  注释:
  [1]操太圣,卢乃桂. 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 J ]. 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71-75.
  [2]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