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例谈语文课堂的“活”

作者:花海霞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能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兴致盎然地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才算是成功的语文课。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或是说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活的课堂呢?笔者认为,活的课堂关键在教师,且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一、教学观念要创新
  
  课堂教学能不能“活”起来,关键要看一个教师有没有新课程观念。如果一个教师死死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放,死死抱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松手,这样的课堂是无论如何也活不起来的。反之,一个由新课程观念武装的教师,他必定能够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强调良好的语感学习和整体把握,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具体教学时,能根据新课标要求针对不同的课实施教学。
  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相对比较难的,由于诗歌的体裁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极为精炼含蓄,而诗歌创作时间一般又较为久远,如果采用传统的老师个人讲解,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很难互动,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对此,教师须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如,教学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选择在电脑室教学,从指导朗读入手,阅读贯穿整个过程:一读,品味景色:千山、万径、孤舟、寒江;二读,体会形象:蓑笠翁;三读,提出问题:为什么蓑笠翁在如此寒冷如此人迹罕至的时刻和地方独自垂钓?四读,分析背景:柳宗元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五读,领会意境,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教学采用引导讨论、点拨查询的方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查找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分析评论文章,通过充分地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
  
  《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教学的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新奇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样是导入法,如果对这篇讲读课文用的是疑问导入,那么,下一篇课文也许就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用故事导入、情境导入或其它;同样是记叙文作文指导,这次由于学生在布局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就可以作《谋篇布局,作文亮丽的第二招》的专题作文评讲。下次,如果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是材料老化,那么,作文评讲题就可以是《新颖鲜活——作文材料的不二标准》;同样是作文批改,同是句子有语病,如果个性活泼的张姓男生成绩相对较好,而李姓女生个性内向成绩中等,那么,批改语句就截然不同。对张姓男生可这样写:“对你来说,这样的语病不该出现,请订正”。对李姓女生却这样写:“跟同学讨论一下,把这语病改过来,如果能自己解决,老师会更高兴”。句子排序题是语文考试中经常碰到的题型,有时告诉学生用“小型组合法”解题,有时对此类题目进行条分缕析,让学生知道分析的步骤和过程,但更多的时候是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三、教学语言要激情
  
  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激情也是语文课堂能否“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语文教师跟学生接触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两到三年。如此长的时间相处,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影响都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少学生成人后,甚至到了中年老年,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老师,往往对老师的举手投足、语言习惯都能点出其有特征性的地方。这里的教学语言指的是有声语言。教学语言要能营造气氛、创设情境,能发人深思、启迪智慧。如,有教师讲到汶川大地震,刘汉希望小学的教学楼没有倒塌,这跟北川中学在地震第一波就轰然倒塌形成鲜明地对照。当教者把这个消息用对比的方式告诉学生后,用极富激情的话语表达:“向你致敬——刘汉希望小学的建筑者!由于你们强烈的责任心,挽救了400多条生命,挽救了400多个家庭。教师、学生和家长应该为你们摆功,政府领导应该为你摆功,全国人民应该为你摆功!如果建筑者们都能像你们那样,有多少家庭会在灾难突然来临之际免遭罹难。我不知道你们姓什么叫什么,但是,我们却知道,你们是大写的中国人,是人民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往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极富感染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注意的是,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为了“活”而去搞形式上的“活”,是为了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唯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进入健康向上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