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教后反思“五法”

作者:汤学清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至善至美,有赖于不断总结、反思、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和发现存在问题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自身业务的增强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中笔者依据授课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课后反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归纳如下:
  
  一、整堂回顾法
  
  整堂回顾即全面回顾一节课的得与失,对一节课进行总体评价:过程安排是否合理,讲授是否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师生的互动在教学效果上反映如何等等。如教完《鲸》一课后,发现学生知道了鲸的进化过程,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能按鲸形成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列简要提纲,但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刻,未能达到抓住关键词句复述鲸形成的过程的目标,部分学生对“退化”和“进化”这两个词还不能确切地理解。随笔写下教后反思,据此再适时修改第二课时的教案,在继续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穿插讲授上节课学生未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练习,使训练目标得以逐步达成。
  
  二、佳处回味法
  
  所谓“佳处”是指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教学环节和片段。
  “佳处”有的反映在教师热情高、训练精彩、得法之处;有的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互动到位之处……。课后细细体味:这些佳处是教师关键性的点拔使学生茅塞顿开?是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还是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使学生兴奋激动?如教学《跳水》一文,在以简笔画小结课文内容时,有意识地把平静的海面画成波涛汹涌的样子,学生发现后立即提出疑问,于是抓住时机追问几个问题:老师哪儿画错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不能这样画?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有目的地疏理课文,而且也使他们初步了解本单元“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个重点。如此“佳处”岂可一教就丢?,如实记下,便于今后借鉴,同时不断积累点滴教学经验,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三、“败笔”探究法
  课堂教学中的“败笔”是指讲授不得法或语言点拨不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之处。为此,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败”在何处?为什么?转“败”为“胜”的最佳教学方法是什么?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荷塘月色》第五小节时,由于没有恰当地估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的实际水平,只是一味注意指导学生读课文的语感,所以学生在读文时,只是机械地按老师的要求读出某些字词的轻重快慢,根本没有把反映荷塘生机活力的情感读出来。课后及时对这不成功之处进行反思,找出弥补的方法。后一节课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范读、评读、体会读等多层次的训练,学生就能较好地把突然见到的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时的惊喜之情、赞美之情读出来。实践证明:“败笔”探究的教后反思能较好地为教者提供
  “前车之鉴”。
  
  四、作业反馈法
  
  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除了从他们的发言、表情上反映出来外,还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学生作业质量的高低不仅可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反映出教师授课的质量。所以,及时收集从学生作业中反馈过来的信息,可以为调整教学方法提供依据。抽查学生的作业是收集反馈信息的好方法,检查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作业正确率高、别出心裁的解法或作业出现的失误,可以收集起来,记录在册,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法,使之亡羊补牢,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案修改法
  
  课已授完,依据授课情况记下随笔感想,并视课堂得失再修改教案,不是多此一举。我们认真备课,进行课后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课堂教学,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虽然人们反对“陈案再现”,但符合实际的,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陈案再现”,就可以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或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