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发现是获得新知的阶梯

作者:王定群




  所谓的发现,不只局限于人类尚不知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行动,作为学生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中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这一活动,又是靠学生的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来完成的。
  
  一、阅读活动中学生的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里主要指学生不拘于教师及资料中循规蹈矩的讲述和记叙,而是通过文本内容,去挖掘、去发现具有合理的成份,以使文本具有新的意境。如:《范进中举》一文,传统的对文本的阐释是:范进热衷功名,他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家里穷,却不愿劳动,还借钱参加乡试,使家庭负担更加严重;逆来顺从,毫无反抗等。但学生对这样的阐释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范进家里穷,却不愿劳动,还借钱参加乡试,使家庭负担更加繁重”的说法不对,因为在那个社会,读书人的目的就是为了金榜题名后的功名利碌,如果他脚踏实地的去劳动,那读书的目的能达到吗?再说,有钱才能办事,有钱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说,范进借钱正是为了解脱贫困而作出的努力,这种逆难而上的精神难道有错吗?其实范进生活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是很无奈的,他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许多优点的,他家境贫穷,常常挨饿,就连自己的丈人胡屠户都欺负他,面对别人的辱骂和欺负,他不敢反抗,甚至还赔着笑脸,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都没有,面对那非人的生活困难,他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而是忍辱负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假如,他没有那种忍辱负重、坚定的毅力,他能获得成功吗?后来,从范进对他老丈人胡屠户的态度及同张乡坤的说话可以看出,他中举之后,并没有不可一世,仍然是很谦逊、有礼貌。特别是他不计前嫌、宽宏大量,他把张乡坤送的银子毫不吝惜地送给了曾经辱骂过他的老丈人六两多,由此看来,范进的品行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发现——远近高低有异同。
  这里主要指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新的疑问,从表面映象上看,内容阐述是矛盾的,但再深入到实际中,内容又是合理的,这种发现,可以使模糊的内容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获得准确的知识信息。
  一节《三峡》的古文课,对文章的理解基本上是按照教者事先备好的课进行的,象疏通句子,分析层次内容等,可谓是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一种轻松感油然而生,可是那种惬意的感觉马上又让人紧张起来,因为一个男生闪着会说话的眼睛突然提出疑问,他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有矛盾的地方。比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因为长江是东西走向,而地球正好自西向东自转,那么日月的光应该始终照在江面上,怎能说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呢?有道理,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教者也感到不知所措,这个问题无论是学生的原创还是从哪里学来,都值得思考。一个被称为地理专家的女生却发言了,她让大家别激动,并说作者说的没错,她拿着一本中国地图册向大家展示着,她说三峡从重庆的奉节到湖北的宜昌,河流一时折向东北,一时折向东南,日月之行与长江之流,从大的方位来说都在同一方向,但实际上并没有在同一直线上,再加上河窄山高,早晚的日月之光就不可能照在江面上,因此,江面上的日月之光,只有在正午和夜半靠直射才可能实现。这个女生精彩的阐述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这两位同学都是通过发现提出问题或通过分析整合后又得出结论,把问题搞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三)发现——识别文本真谬误。
  这里的发现,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探索和辨析中否定谬误,从而获得正确的符合于客观实际的知识信息。
  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写的是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火热情景,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表现得和谐自然,但同学们指出:“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有悖于和谐热闹气氛;还有“腊月三十日的除夕之夜”语言叙述有问题,《辞海》上明确指出:“除夕,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我国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即腊月的最后一天,月大是三十天,月小是二十九天,无论月大或月小,那最后一天就是指除夕,但课文中的“腊月三十日的”不仅多余,且不准确。
  当代作家梁衡的《夏》(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第一段概括夏天的特点:“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有问题,但同学们没有直接地指出它的错误,而是提出了本单元朱自清《春》中的一个问题,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句可以调换!我知道,这是学生有意地将我的军,因为上这一课时,大家对这个浅显的问题搞的很清楚,即不能调换,因为它与前边“桃树,杏树,梨树”是一一对应的,而且我还向学生们强调,写文章要讲究章法次序,不能前后颠倒杂乱不清。既然这样,同学们说《夏》的第一段中:“紧张、热烈、急促”与下文的内容不一致,应调换成“热烈、紧张、急促”因为二、三段主要讲的是“热烈”的气氛,第四段讲的是紧张、急促的气氛,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我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但这样的问题,还有待于专家们在编辑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二、发现的启示
  
  发现是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想像的结晶;发现是获得新知识的阶梯,是一切创造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善于质疑、勇于发现。
  首先,教师要面向全体、激励兴趣,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营造一种人人参与并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阅读材料中的奥秘。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用。学生在阅读中,教师应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同时还要做到独立思考与互相探讨相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