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探析

作者:邓乾辉 吴成业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所谓生命教育,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辉煌。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根本核心,从横纵延伸来看,包括身、心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学生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透过“知、情、意、行”的整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发展生命”的目标。
  生命教育是从完整性的生命体出发来开展教育,更多是从生命的个体意义上去研究,而不是将个体生命看作一个抽象的存在,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而不是一味追逐功利和物质生命。
  
  二、生命教育课程实施
  
  (一)基本取向
  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是一个以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人文关怀的实践过程。课程实施的人文关怀取向,指我们的课程实施应建立在关切学生生命的精神世界基础上,引导他们对自己生命的人文思考和人文建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来促进生命的完善与升华。我们传统的缺乏生命意蕴的课程实施更多的是关注工具理性的追求,陷入科学管理思维模式对我们的束缚与禁锢,课程实施是单一和确定的,并且与教学分离成两个独立的系统,导致教育中的生命异化。课程实施不仅仅是知识的创生过程,也是生命的创生和提升过程。生命教育追求的是生命意义之探询、生命价值之认识和生命自由之实现,所以生命教育课程实施除了走向人文关怀,还有“价值性”追求。
  (二)课程实施形式
  当前比较可行和可操作性的课程实施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渗透式课程。它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科体系中,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本国或本地区的主修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课堂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应成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就蕴涵了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我们可充分利用和挖掘,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比如我国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就是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科学》中有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生命的起源,了解自我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自己,各门学科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内容。
  (2)专门的课程。它指设置与教育目标中的主修课程并列的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内容系统、完整地呈现出来。相对于渗透式课程,专门的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也更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这种课程在国内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但仍然是我国目前开展生命教育理想的选择,它的设计主要由学校来承担,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因为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每个区域中的学校因社区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师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生长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学生对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等的了解来自行设计并确定本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
  (三)课程实施过程
  (1)教学方法。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和课程实施目标取向的领悟,主要有以下两种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在生命教育中,要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其能对各种生命现象进行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利用概念澄清、批判性思维和推理思维分析问题、反思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践教学法:评鉴生命教育的成效,要看学生的行为是否有了根本的改变。在行为示范及案例分析中教给学生改变的方法和行动的技能,在“做”中引导学生学习,这就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用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行动中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进而促进其行为的根本改变。比如,结合“母亲节”组织学生开展“孕育生命”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懂得尊重、珍惜生命和对母亲的感激。
  (2)教学内容。“生命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课程,打从一个人生命诞生开始,便会去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因此,无论是媒体每天所报道的社会事件或是学生在家庭及学校中所实际遇到的生命课题,都会是生命教育课程规划的内容”。但是,源于生活并不等于生活。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说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它应是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实感受到的问题、切实经历过的事情;但它不是每个具体生活事件,而是经过加工的“生活实际”,具有一种普遍性。因此,在组织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时,应以“生命”为核心,以“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为主线,将这四部分渗透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
  (3)师生关系。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应是对话的、和谐的关系。教学要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释放学生的内心能量,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就必须打破教师单向度的独白式教育的传统框架,倡导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教师与学生俱以完整的生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着对话、交流与合作,探讨相同的问题、构建共同的知识、编织同样的梦想。这样学生不仅有着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激动,也带来因心灵深处的相互触碰而带来的喜悦。对话的教学过程观,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授受,而是走进了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世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价值最终得到实现。
  (四)课程实施评价
  (1)知识与技能评价:这是对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理解知识程度、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生命知识的情况进行的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调查问卷、知识抢答赛、建立成长记录袋、学生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
  (2)过程与方法评价:这是对学生在生命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同学合作、探究的情况,独自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与制作作品等方面进行的评价。采用随堂评价、及时评价和阶段、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学习活动记录、作品展示、模拟演示等形式进行。
  (3)情感与态度评价:评价学生情感比较难,因为情感是每个人独自的感觉和体验,很多时候旁人是难以及时觉察的。因此,教师采用分析学生在作文、作品、笔记中的情感流露,建立师生交往信箱,了解学生在生命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在努力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调整生命课程的内容及方法,使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门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