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

作者:曹静霞




  一、创设问题
  
  1.引发式
  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这些问题本身互相不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如讲述“企业经营者者的素质”时,通过让学生去找自己最喜欢的中国产品名牌和印象最深的广告词,在妙趣横生、群情激昂的课堂上,又及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仅仅是广告词吗?一个企业怎样才能使得自己的名牌长盛不衰?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几则材料:江苏双良集团、江阴法尔胜集团、江阴长江电子集团等相关网页或资料,然后设问:“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要使企业成功,哪些因素是最关键的?”这样,借助时政图片材料,配以归纳设问,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从而顺利切入课题。
  2.阶梯式
  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比如在“物质”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分层次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哲学物质概念的内容?(2)物质概念与意识概念是什么关系?(3)哲学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什么关系?(4)说物质与意识是相互依存的对吗?等等。
  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这种“阶梯式”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的意义。
  3.连环式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对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起到促进作用。如在讲述“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时,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重要性?
  问题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
  问题3:如何全面正确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问题4:任何让“穷人打得起官司”?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就可以使学生把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既可以使学生把相关的知识沟通,形成联系的知识网络,又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全方位思考问题,不断拓宽思维的空间。
  4.辐射式
  在教学中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复习“邓小平理论”时,我们可以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大方面展开,其中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二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三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四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五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六是在政治保证问题上;七是在战略步骤问题上;八是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九是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实践证明,这些“辐射式”问题创设的形式比较适合于复习课使用,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教材的内容。
  5.对比式
  对于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生理过程,教师可适当联系加以对比而设出疑问,不但可使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对前面的知识加以复习,温故知新。如在讲民族区域自治时,为了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则需要把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联系和区别作一比较,相同点有几个,不同点有几个,这样宏观的比较让学生对知识要领的把握到位。
  6. 要点式
  对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结构等知识,教师通过归纳,以要点的形式提出问题。比如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节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是:(1)什么是联系?(2)联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什么等等。学生看书时必然深刻挖掘这个概念的内涵,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回答出问题,显然学生这样掌握这个概念要牢固得多。
  
  二、探究问题
  
  创设问题只是学习的过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对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中又一重要的内容。围绕自己创设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主体探究
  学生是我们在实施教育教学中的现实个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力军。问题探究活动要因材施教,即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起点要低一点,问题的跨度要小一点。比如,在探讨“运动与物质的相互关系”时,教材选用了《坛经》中记述的“仁者心动”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慧能“仁者心动”的错误在于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也可以深入一步,提出两个小和尚所说的“风动”和“幡动”在哲学上犯了什么错误,从而引起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联系”一节的内容前,先放上一首歌曲“说句心里话”,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军人要安心于边防,需要哪些条件,军人安心于边防工作又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结果。从而引导学生体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基本原理,为整节课教学的进行营造良好的开课气氛。
  2. 主体把握
  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提高,归跟到底取决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其素质状况应从基本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来衡量。
  如在讲述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目标、功能以及入世对我国的影响等问题,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为“入世”条款做了怎样的承诺,“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其次,了解本市经济的基本概况,尤其是结合本市的经济发展实际,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我们的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引进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政治小论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解决了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