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让语言的光辉照耀历史课堂

作者:游 军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接受历史教学、完成历史学习任务,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如何对书本知识进行形象、生动、艺术的加工才能使课堂变得轻松活跃呢?这需要在语言上下工夫。俗话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完全接受新知识,就必须将语言“还原”,使学生将语言与自己的感官联结起来。教师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就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历史教师要在课堂上熟练运用语言这一工具,笔者以为:历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要对历史事件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学生对史实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形成较为完整的、鲜明的历史表象。如介绍《时局图》时,我这样描述到:一群饿魔张牙舞爪。一只北极熊正在我国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它就是沙俄;一只凶猛的西洋虎正在长江流域肆意长啸、残害生灵,它就是英国;一只青蛙正在珠江里哇哇直叫,它就是法国;一只面带杀气、目露贪婪之光的巨鹰正扑向中国,抢夺这块肥肉,它就是美国……这样,把一张张帝国主义吸血魔鬼的嘴脸淋漓尽致的描述出来,学生听而有味 ,知识记忆也深刻。教师满含激情的描述,还可以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如在讲“一二九”时,可进行这样的描述:“由于学生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愤怒已久的学生立即宣布游行。示威游行走到王府井大街南口时,反动派调来大批武装军警拦截。学生们沿路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残暴的军警用大刀、皮鞭向手无寸铁的学生身上乱砍、乱打,还用水龙头向学生喷射。当时北京气温在零下20度,水在学生身上结成冰。学生们仍不畏强暴,英勇地搏斗,经一天搏斗,有100多人受伤,多人被捕。”这样的描述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当时学生运动的正义性、炽热的爱国心引起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二、语言风趣幽默
  
  幽默的课堂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是对平淡的书本史料进行一番加工和比喻,把书本史料比喻成我们现实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的人、事或物,可把史料化繁为简,化枯燥为趣味,避免课堂的平淡,平添了几分生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洋务运动》时,在与学生讨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时,我这样给学生讲到:这好比是一棵根茎腐烂的苹果树,你却想在上面嫁接梨树,试想一下,这能成活吗?洋务运动也正是如此,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地主阶级却想把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嫁接在上面,这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一讲,学生对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就理解深刻了。
  毛泽东是个运用语言的“特级大师。“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毛泽东喜好引用生活中的俗语和古语,常用生动的例子阐述深奥的革命道理,往往信“口”拈来,妙趣无穷。我们在讲课中不妨拿来一用。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历史事件,在讲述其军事意义时,可借用毛泽东的话: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大别山地区对于敌我双方都是一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我军如占领,可以西挟武汉,东震南京,北瞰中原,南控长江,取得极有利的战略态势,如此,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就显而易见了。为何要挺进大别山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语言精炼工整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一下中国所特有的对联。对联又叫楹联,虽仅仅两句,但用途很广,可以抒情,可以述志,寓联于教,增强学生文学素养,提高教学效果。在讲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宣布抵制民国,加紧复辟帝制时可以引用下列对联辅助教学:“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上联的“当庆”、下联的“情狂”句,是大钹、大锣和小锣、小钹发出的声音,这是模拟巫师在驱邪与送葬时敲打的锣鹁声。这副利用谐音手法写成的对联,对袁世凯称帝进行了尖锐地讽刺,生动有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揭露了袁世凯的丑恶嘴脸,道出了人民的心声。
  在“五四”运动中,对联艺术在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四金刚捧日,着实可杀;众商行罢市,尤须坚持。”这副对联语义双关,“四金刚”指的是段祺瑞、章宗祥、陆宗舆、曹汝林四个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卖国贼,“着实可杀”道出了人民的心声;而上下联的语气爱憎分明,学生读来定会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斗争取得胜利,各商家纷纷挂上新对联进行祝贺:“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如果适时引用这些对联于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印象,又可以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效果。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熏陶。
  对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