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激活多元动力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

作者:卓 晖




  学校发展变革最持久的动力来源于教师的发展。要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激发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动力。从自主发展、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科研先导四个方面着手,从而产生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凝聚力、牵引力和生命力。
  
  一、倡导自主发展,激活内驱力
  
  为了激活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动力,学校要积极营造学习发展的氛围,努力构建自主发展的机制,尽力提供实践展示的平台。
  1. 宏扬正气,树立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和谐上进的工作氛围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关键。学校要通过多种方法倡导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爱岗奉献的信念,弘扬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如在每次工作会议上,挤出10~15分钟时间,进行“观念碰撞”活动,或结合值得某种现象谈体会,或朗读能引发思考的故事,或交流学习心得,或推荐优秀书籍;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弘扬正气 提高品味》、《做个美丽的班主任》等专题讲座,开展“优秀教师成长规律探索”大讨论;组织“我的同事,我的感动”演讲比赛;提出“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口号,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读书榜样”,开展“和学生一起读书”活动。
  2. 制度保障,施加压力。人与生俱来都渴望成功,但人往往又都是有惰性、需要有压力的,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就是为了更好地激活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如我们要求四十岁以下的教师制订自身发展三年规划。落实四十五周岁以下教师每学期“执教一节公开课,设计一篇典型教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命一份学科试卷,制作一则教学课件,读好一本书”的“六个一活动”;落实骨干教师带徒结对制度;落实备课组每单元1-2次交流研讨制度,等等,都是有效增加压力的策略和措施。
  3. 引导实践,增强活力。理念必须通过实践得以体现,内需也要通过实践展露,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土壤,也是教师成长的活力。学校要努力丰富研训活动内容与方式,为教师提供实践、研讨、展示的平台,同时注重研训活动的全员、全程参与,在研训情境中强化思考、促进发展。如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随堂听课、主题调研、教学设计、反思交流、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努力改变过去教研组活动时“一人上课、代表评课、其他人旁观”的传统听课方式,要求带着自己的教学设想全程参加听课和研讨;改变过去“你讲我听”的研讨方式,要求讲者尽力改变“独霸讲坛”的做法,重视听后交流,注重对立观点的分析、思辩。通过研讨,将思考转化为实践,成为自觉内化、吸收、积淀、形成新思想的过程。
  
  二、引导同伴互助,打造团队凝聚力
  
  教师是一个团队,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依靠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力量,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相互支撑,相互提携,凝聚合力,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1. 健全备课组研讨制度。备课组是最基本的教师团队,组内教师通常都在同一个办公室,最容易组织,也最有共同的话题。在团队组成上,学校要尽量合理地配备各备课小组的力量。在研讨制度上,要有明确而具体的任务与要求。如要求各备课组认真落实每单元1-2次的专题研讨活动,一是教学设计交流介绍;二是备课组内教师每学期都必须上一节教学研讨课,并做到课前集体备课,课后集体反思得失。
  2. 规范教研组研讨活动。教研组是校本培训的最重要组织,教研组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教研组的研讨活动要做到主题化、系列化,注重研讨活动的“两个过程”“三个度”,即充分展开选题的思考过程和研讨的实践过程,教师的参与度、反思的深刻度和与课堂实践的结合度,努力提升研讨活动的内涵和张力。如各教研组以省“素质提升工程”和“示范教研组”“规范教研组”创建为契机,根据学校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热点,广泛征求意见,精心确定阶段研讨主题,围绕阶段主题,制订落实每次研讨活动的内容与目标。活动中力求每位教师全程、全面、全力投入,鼓励教师在思考、争论、交流中吸纳新思想、新观点。每次研讨活动后,又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总结反馈,反思研讨效果。
  3. 重视学科组际对话。学校不同的学科组有不同的特点与风格,学科组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加强学科组间的对话交流,不仅能借鉴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也能感受各组不同的研讨风格和研讨氛围。如组织“学科间反串角色上课活动”,为教师提供不同学科之间对话的平台,加强不同学科组教师之间的研讨,真切体验各学科不同的教学特色,从而为本学科教学提供借鉴。我们要充分发挥“示范教研组”的作用,组织“教研组研讨活动展示”,完整呈现教研组的研讨过程和成果,感受学科组之间研讨氛围、发展水平的差距,发挥以先进激励、感染、带动后进的作用。
  4. 成立研讨兴趣小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长爱好,关注不同的教学问题,学校要大力鼓励,积极促成这些教师成立相应的兴趣研讨小组,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这些研究小组的作用。如心理兴趣小组,不仅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组织心理健康讲座,还经常一起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家校共建研究小组不仅积极撰写相关论文,还主动承担家长学校讲课任务等等。
  5. 建立网络交流制度。网络是现今教师交流研讨的又一重要平台。我们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教育问题讨论”“在线阅读”“教师博客”等栏目,要求教师推荐优秀的文章,以“教育叙事”的方式,描述教育教学中的感想、反思、困惑,开展“共同阅读”、“互助支招”等活动。由于是同伴推荐的文章,提出的问题和困惑,教师们都能积极阅读,提出观点,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为同伴支招。
  
  三、实施专家引领,营造外部牵引力
  
  教师的成长需要同伴的帮助,更需要专家高屋建瓴的点拨引领。学校要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和教育专家、学者、名教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发挥校内优秀教师、业务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让他们以专业引领的姿态,带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共同营造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牵引力。
  1. 借校内骨干教师的外力。每所学校都有一些热爱教育、专业领先的优秀教师,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师的作用,通过骨干教师带徒、专题培训等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如我们在《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上,提出了优秀教师带徒的具体目标、要求与任务。我们还利用“教坛新秀”等业务评比的时机,发挥优秀教师的指导作用。
  2. 借教育业务部门的外力。教育业务部门紧密联系课堂,牢牢把握质量这根弦,善于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抓手,集中力量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深度反思。同时他们的研究又离不开学校这一平台,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各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他们是推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力量。我们经常主动与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等业务部门联系,邀请教研员来学校听课、调研,既为指导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把脉,更为学校教研组建设、校本研训的方法出谋划策。
  3. 借教育教育专家的外力。学校通过多种渠道与专家联系,让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拜他们为师,邀请他们来学校做讲座,上示范课。同时充分发挥外出学习教师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交流展示学习体会,达到一人学习,大家分享的效果。学校还要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与教育专家面对面。想方设法为教师们提供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博客、工作室网址,引导教师经常上网阅读他们的文章,关注他们的思想,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向专家进行提问,和专家交流。向专家学习。
  
  四、开展科研先导,形成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第一产生力,教育科研也能促进教师更好地学习、思考,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从而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学者型转变。
  1. 突破提炼课题的能力。课题研究常常会让教师产生惧怕心理,学校要努力降低课题研究的“门槛”,引导教师关注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典型案例,寻找有思考空间的问题,积极查找阅读相关资料,从中提炼成课题。如新学期开学后,我们发现很多一年级教师都提出现在的一年级新生学习水平差异太大。我们鼓励一年级教师进行深入观察,记录具体的差异表现,分析总结存在哪些方面的明显差异。然后,在教科室的帮助下,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家庭相关度”等方面差异性的全面测试。在此基础上,帮助一年级组教师形成《一年级学生学习水平差异调查及对策研究》的课题。
  2. 提高研究课题的能力。学校的每一项教育工作都是一个个研究课题,只是我们习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缺少从研究的角度深入思考。学校要引导教师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搞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学校德育组每年都要根据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近年来学校围绕“感恩、告别两面人、诚信”等主题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后来,我们提出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这一系列德育活动,这样不仅使主题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更具实效,教育措施更加系统有力,而且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