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浅谈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李 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活用教材资源,善用生活资源,精用网络资源,巧用生成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一、立足课堂,开发和优化教材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课本即教材”的传统教学观,赋予了“教材”新的内涵,它不仅包括教科书、挂图、生字卡片、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电影、电视、VCD、广播等“视听教材”和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还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活教材”。因此,教师要立足课堂,活用各种资源,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习作兴趣,开展习作训练。如状物描写“菊花”,教师结合书中插图,制作出多媒体影像,美妙的姿态,缤纷的色彩,一下子震撼了学生,学生心中涌动着对美的赞叹,写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又如,“三 八”妇女节,让学生写《妈妈,我想对您说》,《我的好妈妈》时,学生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教师将各年级教材中出现的《乌鸦反哺》、《游子吟》等赞美母爱的文章进行了整合,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中诵读,并让学生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那真挚感人的画面,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观,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纷纷拿起笔一吐为快,将心中对妈妈的爱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写得情真意切。
  
  二、关注课外,开掘广阔的生活资源
  
  赞可夫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1. 开发自然资源,感受自然美
  开发自然资源,要加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文本教材的联系。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教师可将其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指导习作。如教学《夕阳真美》一文,上课伊始,教师即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校园里面观察夕阳西下的美景,并根据景色的不断变化,引领学生感受、想象自然之美。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感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将自身的感受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出来:有的组创作了诗歌,有的组合作完成了夕阳图,并在旁边配上了精美的散文,还有的组通过大胆的构思,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编。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在文本与自然景观的相互作用下,得到了升华和提高。
  2. 开发乡土资源,感悟家乡美
  乡土资源包括学校所在地区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教师的习作教学构建了广阔的知识平台。徐州的乡土资源十分丰富,将其作为习作课程开发出来,加以利用,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尝试着开展了下列活动:
  (1)我当小导游。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的发源地,有云龙山兴化寺、楚王陵、龟山汉墓等众多历史遗迹,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景点,搜集相关资料,编写导游词,为外地来徐的游客当一回小导游。
  (2)当小美食家。徐州有许多特产,如小孩酥糖、沛县狗肉、大沙河苹果、睢宁素火腿、睢宁香肠、新沂捆香蹄……它们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沛县狗肉相传是樊哙所创,刘邦最爱。我们让学生广泛地调查采访,记录下美食的制作过程,为自己喜欢的美味作宣传。
  (3)我当小记者。徐州有许多名人,远有刘邦、项羽,近有王杰、庄印芳等,我们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探访刘邦、项羽的家乡,走进王杰部队,采访庄印芳老人,将他们的故事搜集起来并加以整理,编成《徐州名人》。
  3. 开发社会资源,感受时代美
  比如今年最热门的北京奥运会,我为学生安排了“北京奥运我知道”、“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等语文专题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习作水平,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大家感受到了新时代北京的风采,激发了为北京奥运作贡献的热情。
  
  三、留心发现,巧用生成资源
  
  在课堂上,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一次外出的特殊经历、 甚至一个看似干扰课堂的偶发事件,只要教师留心发现、注意挖掘,这些都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窗的教学资源。一次语文课上,我刚走进教室,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教室里乱成一团,课桌上、椅子上、门窗上到处都是飞蛾,学生们手拿扫帚、拖把等工具,四处拍打,正在上演一出激烈的“人蛾大战”。正常的教学是无法进行了,我立即让同学们安静下来,打开门窗,放走飞蛾。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意识到这一偶发事件正是进行作文教学的良机。在课上,我让孩子们回忆了发现飞蛾、扑打飞蛾、放飞飞蛾的全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由这件事引发的思考。大家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教室里一夜之间会出现成百上千的飞蛾?它们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有的上网搜集资料,有的请教科学老师,有的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进行调查,终于弄明白了眼下正值农村麦收季节,农田里的蛾子会成群离开农村,寻找新的“定居点”。而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亮化设施的增加,趋光性强的蛾子聚集到了城里,才会出现蛾子满天飞的现象。孩子们的疑问消除了,一篇篇精彩的习作也应运而生。《人蛾大战》、《“飞蛾入侵”留给我们的思考》、《怎样利用趋光性消灭蛾子》,孩子们的文章写得真切可感,颇有见地。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挖掘一切可用的习作课程资源,使我们的习作教学春意盎然,充满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