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许 文
一、善于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沉闷,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偏重于“听”和被动“记”的知识。网络的利用,给死板的、困惑的地理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改革的信心。改革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综合性学习能力增强了,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们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密切了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网络教学是培养学生全方位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学习“我国的海南岛”一节时,可让学生在掌握有关海南岛的基本知识后,通过“BBS”或聊天室发表或讨论他们对海南岛未来发展的设想。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而且也接受到网络提供的信息,及学习伙伴的思维活动信息,形成全员参与的良性局面,提高了学习效率,真正达到对学生全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诱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等。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提问→兴趣→动机→知识→思维。精炼的提问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作诱发物,以老师作导体,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教师精心“设疑”,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中,致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将要接受的新知识发生冲突,进而引入问题,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问题”本身所包含的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计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的示意图再通过教师亲切的讲解、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奇妙的宇宙世界。学生在感知地球自转和公转景观时,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产生疑问,教师进一步出示表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的教学示意图,要求学生比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点在对比的过程中提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是如何围绕太阳公转的?若站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如果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将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如果只公转而不自转呢?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不是现在的度数,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学生将一次次地陷入沉思,有的可能思而得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深入探求的动机,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三、增强教学的有趣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改革要求地理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情景”,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活泼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初中地理活动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活动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准,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图知识,进一步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编图程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选题,绘制一张彩色地理专题小地图。这一作业的布置,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作业交上来时,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映现在你面前。《世界野人分布图》上,小小的脚印图例代表“野人”的分布,《美国NBA篮球 队分布图》的底色是一幅红蓝相间的星条旗,《中国沿海开放港口分布图》上14个开放港口和特区、开放区宛若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富于浪漫的创造想象。这样的教学,使地理课改真正由应试教学转化为素质教育,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思维能力并重转变,从老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重视基础教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力争搞清重点,突破难点并将抽象概括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表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出发,例如,我们在学习“季风的成因”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要理顺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直射点的移动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同时理解海洋的冬暖夏凉与陆地的冬凉夏暖的属性。学生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前下,就能解决在季风影响下的东亚气候特点及灾害性天气的成因,才能培养他们变抽象为具体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独特性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