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谭华静




  【摘 要】作为众多良好教育方法之一的“赏识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一面。 但“赏识教育”在实施中存在诸多实际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希望“赏识教育”能够更加完善,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赏识教育 批评教育 挫折教育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的“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在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随后,与之名称不同但实质相似的“激励教育”、“尊重教育”、“夸奖教育”等也接踵而至,它们都推崇好孩子、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忽视了“批评教育”和“挫折教育”的作用,而不切实际的一味地“夸”和“奖”事实上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
  
  一、“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也称“鼓励教育”,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对教育对象以褒奖、鼓励、赞赏,使其不断增强信心,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达到希望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赏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其关键在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对每名学生的成长都抱有坚定、乐观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一味的“赏识教育”,摒弃了“批评教育”
  随着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平等、民主、和谐”教育理念的倡导,教师们似乎显得特别小心翼翼了,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或对学生文字性的评价中,一般几乎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之而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笔者认为:凡事都得有一个限度,不适当的赏识未必是好事。
  一味赏识是指不批评孩子,或者给批评都穿上“赏识”的外衣:即使是批评也不直接否定,但是以孩子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往往不能分辨出这是批评,结果并不能起到批评的作用。
  一味赏识,会模糊孩子的认识,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自我表现认识。有些教师也许受创新教育的影响,误以为提倡创新就不能否定,所以在课堂上不管学生说的有无道理,或轻易鼓励,或保持中立态度,含糊肯定:“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或“你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对错的赏识,对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必要的“批评教育”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推进器和催化剂;而一味地赏识也许就是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糖衣炮弹”,健全人格塑造中的“温柔杀手”
  2. 一味的“赏识教育”,摒弃了“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如果说有多么成功的话,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无异于鲁迅先生所说的“谋财害命”。一堂课40分钟,整堂课用来鼓掌的时间就花了近十分钟,前后达十六次之多,其中还不包括老师的表扬,想想看,这不是“谋财害命”又是什么?课堂上,老师始终面带笑容,学生回答还算准确,看上去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老师的表扬不绝于耳。可是细细回味,感觉就像看了一场戏,过程可谓精彩纷呈,实际上却没有多少内容。
  不知老师们想过没有:你现在可以让学生生活在一片赞扬声中,这是因为他们还小,还没独立,与别人也没有较多较大的利害冲突,但终有一天他们会长大,他们要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到那时候,谁又会每天夸他们,重视他们的存在与感受?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他们又怎样适应?他们有限的心理承受力又如何负担得起?退缩吗?改变吗?是不是都太迟了?
  毫无疑问,适当的鼓励是必要的,但切勿过了头。一个人如果受到的赞美太多,心理便会膨胀,就会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从而也就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这样的人在人格上往往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心理上也会十分脆弱,经不起生活中的风雨与挫折。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经历一些磨难的,只有经历磨难并且能够从磨难中铸就了刚强性格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的生存。有句古话:将相出寒门,严师出高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寒”、“严”都代表了一种磨难。
  让孩子正确面对困难,真正解决困难,就要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即不仅要把握好表扬的“火候”,也要掌握好表扬的时机。事实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历来是相伴而生,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两者只有相辅相成、灵活运用,才会让孩子从赏识中增强信心,取得成功;从批评中学会自省,不断进取。
  3. 一味的“赏识教育”,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个性各异的所有学生
  有些教师往往是“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弯儿表扬”。比如,十道题目,十题全做对的,当然夸奖,只做对一题的,也要赏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棒!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再比如说,某次考试,考了一百分的,当然表扬,只有十来分的,也要赏识:“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考过零分呢!”……如此这般,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学生们感觉到“做对做错一个样,考好考差一个样”,既对某些后进生起不了什么激励作用,又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了责任感与上进心。而我们心地善良的老师,却往往并不知道:就在他们“精心爱护”、“着意赏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不经意中,却“打击”、“伤害”了另一部分学生。
  在“赏识教育”中,有些教师不让自己批评学生,最多是“和风细雨”、“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即使如此,往往“说”之前还要转着圈儿来一番“欲抑先扬”,使本应严肃有力的批评成了羞见公婆的“小媳妇儿”。笔者曾经所在的一所中学,有一学生一贯不爱护公物,一次,该生又在班上弄坏了一条板凳腿并且抓在手里当“枪”使。而班主任老师并未当场批评该生,仍是和颜悦色地让该生随他来到办公室,请该生坐下,首先从“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劳动”等方面将该生表扬了一番,甚至还明显不切实际地肯定该生“平时也挺爱护公物”,然后才转到“只是今天,你做得有点不够好……”接着,班主任亲切地将该生肩膀一拍:“回教室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不会再犯的!”班主任老师原以为自己的“赏识教育”会感动这名学生,谁知该生却无动于衷,满不在乎地“昂首阔步,扬长而去”。果然,第二天,我便又见该生在教室里挥舞着那条坏板凳腿追逐闹……何以至此?班主任老师刻意将批评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批评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与警戒力,从而使得学生“认识错误不到位,重犯错误无所谓”,当是原因之一。
  “赏识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而绝对不是教育方法的惟一;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个性各异的所有学生和所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