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谈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
作者:彭 丹
语文教学加强文学教育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锤炼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语言是最为精彩的语言,学生可以从它的丰富、优美、细腻和微妙中,感受到特有的语言磨练,提高口语交际水平,锤炼书面表达能力;二是艺术审美。审美感情的抒写使文学获得生命活力,显示语言艺术特有的美感,联结了读者、作品和作者。生动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健康向上的情趣、优美的形式,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使人得到美的享受。使学生对艺术感受丰富化,对美的理解具体化,对人生审视深刻化;三是文学价值。文学作品的内容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其内容时时处处与社会息息相关,它比其他任何类型的课文都更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扩展其视野,丰富其人生经验和知识。它能够有效地泄导人情,能够给人们提供理解自身和社会的参考,能够沟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能够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某一种价值标准的共同认可;四是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当一个人的思维不受某种特定的时空限制所产生的一种飞跃。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但有一个孩子却说“变成了春天”。这里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情感。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或者像托起想象力翅膀的风。试想,如果那个孩子不是那么的热爱春天,从心底盼望春天快快到来,他的脑海里是不可能迸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意象的。
文学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来实现的,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她主要通过文学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人生哲理,用丰富的情感来感染读者,熏陶读者。因此,文学教育必须从文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体味作者感情,领悟事情百态。在教学中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文学作品的朗读和背诵
诵读有利于加深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声音响亮、情感充沛、张驰有度的声音来直观体味并掌握文学语言、情感、艺术特点。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尤其是强化诗歌诵读。诗蕴知、情、意、趣,涵盖可谓广;能兴、观、群、怨,作用可谓大。所以我们的先哲曾断言“不读《诗》,无以言”;我们的教育专家告诫“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的科学家则感慨“假如我活第二次,我必定规定自己每个星期都要读点诗和听点音乐,以使我大脑的那些尚未衰退的部分在不断运用中保持活跃”(达尔文语);而现在中考、高考鉴赏能力的检测都以鉴赏诗词出现。朗读和背诵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一个人的文学积累,还有利于其写作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二、尊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独特的阅读感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与读者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审美积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同样的一篇作品,学生和教师的感悟体验可能迥然不同。教师一笔带过的地方,也许正是学生的感概良多之处,教师津津乐道的地方,学生可能不屑一顾。如果教师硬将自己的心得感受强行“推销”给学生,从而扼杀了学生个性化阅读和理解,将无法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如何加深和促进学生的主体感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具备对健康高尚之美的认识前提下,像导演一样为学生的阅读欣赏营造一种氛围,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导向,从而有利于学生得于一种意识和情感。这种氛围的营造可以是有声的语言,可以是无声的文学,可以是立体的画面、流动的电影,以再现情境,或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三、传授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几乎包含了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各种形式,其语言表达方式、素材处理手段、艺术加工特点不尽相同,个性化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因而,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各种文学的不同特征而采用相应的方法,指导学生文学鉴赏,做到因“材”施教。如诗歌的教学应抓住意象的跳跃与语言的节奏,从中体悟作者所含的情感;散文的教学应重视对意境的开掘和神思的捕捉,从中领略作者的匠心独运;小说的教学应把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中认识事态人情;戏剧的教学应立足尖锐的矛盾冲突,紧扣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从中欣赏那浓缩的人生精华。同时在文学教育中补充一些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了解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提高鉴赏能力是有实际上的帮助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文学教育,使学生不仅受到智、德、审美、情操等方面教育,并可获得一种学习方法,实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