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农村中小学新课标实施中的几点困惑及思考
作者:周 硕
1. 为什么教师没能真正“变”起来
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不应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而是要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创造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共同创造的过程。以此标准评判农村中小学新课标实施的现状,教师的“变”要么是死水一潭,要么是新瓶旧酒,教师未能真正“变”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此为困惑一。
2. 为什么学生没能真正“动”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动”起来,强调凸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为使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以顺利实施,新课标还力求通过改革学习的呈现方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见到的现状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台上操作示范,学生难以动手实践;老师宣讲标准答案,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新课改实施这么久,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在老套路上依新葫芦画旧瓢,学生未能在新课标实施的大环境中“动”起来,其根本原因难道只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变”起来这么简单吗?此困惑二。
3. 为什么教师的“变”未能赢得学生的“动”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为“实践”这一教学理念,单一地选择一个“放”字,无论什么科目,无论什么课型,都让学生去探究、去小组合作,自己则“坐山观虎”,任由学生不明究里的“探究”,热热闹闹地“合作”。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一“新生事物”也看清了“本质”,产生了“审美”疲劳,再怎么“动”也显得枯燥乏味,对所谓的新的学习方式也失去了兴趣。更有甚者,在农村中小学的部分学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广泛使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成为了少数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的借口。整堂课的时间全部交给了学生,学生该“动”什么?“如何”动?“动”的效果如何,全不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学生的确“动”起来了,可“动”的结果是盲人瞎马、一盘散沙。如上述现状教师的“变”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枯乏或散漫,严重悖离了新课改的初衷,自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那么,造成上述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该采取哪样一些应对措施?此困惑三。
困惑既然存在,我们就有必要认真思考困惑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笔者认为,产生以上困惑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少数地区和学校对新课改的意义及相应作法宣讲不够,造成了部分教师认为“变”与“不变”都一样的错误观念。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来源一是校长及相关人员的宣传;二是手上仅有的几份报刊的传导;三是个别教师外出学习后反馈信息的影响。其中第一点是加强新课改宣传的关键,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教师主动关心课改、积极投身课改的热情将大打折扣。说到底,还是我们有些行政领导没能身先士卒地做新课改的排头兵,领头雁飞偏了方向,群雁自然不知道往哪个方向飞了。
(2)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重,生活压力大,造成了部分教师无心、无暇参与课改的现状。在农村中小学,有的班额过大,有的教师兼带双班,有的分担多学科教学,常规教学任务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要批改,还要应对市镇校对备教改辅的检查;想要评上职称就要参与科研撰写论文,想要拿回百十元的年终奖平行班要比考试成绩。长期的高负荷运转,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课改。
(3)农村中小学现有的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师生共同提高的机会人为地受到了限制。在条件较好的镇中镇小,除极少数自费订阅报刊的教师外,大多数教师能读到的教育专业期刊就那么两三种。在偏远的教学点,教师能接触到的理论书籍就更是少得可怜。限于经费的不足,能有机会外出听课、参与教改教研的教师少之又少。但是,现有的学习资源至少在两个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一是校际与校内的人力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二是远程教育设备未得到合理利用。前者表现在常规教研活动有名无实,无实质内容,无系统安排、无明确目标;后者表现在设备闲置,少人问津。
(4)农村孩子与外界接触机会较少,参加有关社会活动的机会更是难得,羞怯心理作祟、自信心不足,导致表达与沟通能力相对较弱,习惯于被老师牵扯着走,老师点到的地方稍有变化,老师未作明确指示与指导,学生便“以静制动”,以自己的“不变”应付老师的“万变”,不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5)评价标准不明,教师放不开手脚。无论新旧课标如何评价教师和学生,都是长期悬而未决的“老大难”。新课标实施起来,有些地方虽明确提出了弱化考试评价手段,不以学生考试成绩考评教师工作。但实际操作中,有的地方中考市里要排乡镇的名次,学校要比班级的高低,有些地方在小学段教育也将文化考试成绩纳入办学绩效的权重之中,试问敢用自己的“变”与学生的“放”来做工作绩能的赌注?
对症下药是解除困惑、轻装上阵的唯一办法。我们不妨开出如下“药方”:
(1)各级教育行政要进一步加强新课改精神、理念的宣传,要进一步强化新课改途径、方法的指导,要进一步深化新课改成效评价与目标调整的创新研究。要充分发挥师训、教育科研及教学研究等部门对校长、教师的培养与指导作用。对乡镇中小学校长,要提出不懂新课改、不支持新课改、不实践新课改不是合格校长的工作标高;对四十五岁以上的教师要提出参与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创新新课改的工作目标。及时扭转教师“变”与“不变”一个样、“少变”与“多变”一个样的错误观念,让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
(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民间小故事调查小组活动、小养殖等科技活动、我为邻居贴春联等专项活动,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大胆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在活动中感受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3)注重校内教研活动的质量,不图热热闹闹,只求取得实效。要一改过去教研活动只是念念文件、听听课,过后无反馈、无评价、无校正的做法,针对本校实际,该补理论的补理论,该作反思的作反思,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以取得实际效果为最终目标。
(4)要想尽一切办法切实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在政策范围内尽力提高教师的各种待遇,在公用经费中单项列支教师的培训经费,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走出校门吸取新鲜空气,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要打破旧框框、旧权威,鼓励年轻教师大胆尝试,不拘一格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树立一批热心课改、有能力参与课改的典型。
(5)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尝试改革教学方式,建立并完善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机构与设施,对教师进行专项技能训练,让网络教育走进课堂,让农村孩子尝到远程教育的甜头,与城里孩子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6)要大胆改革教师的评价机制,不以考试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尝试多层面、多角度考核教师工作业绩,尤其是要加大新课改实践与否的权重力度,鼓励教师创新,允许教师“失败”,只要工作目标是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就比方向错误乃至无方向更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