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浅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
作者:陈国法
一、保护学生自尊,搀扶着感悟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片断)
生:(读)“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师:“我闻到一点花香了,听到一点乐声了!你能让老师闻得更香,听得更美吗?请再来一次。”
(生再读)明显进步了。
师:乐声真美,花儿真香啊!齐读这句话,让我们大家都来感受一下。
新课标提醒教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伙伴语言”,而不是“主持人语言”,更不是“领导者语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亲近些,再亲近些。
此教学片断中,学生开始读得不理想,教者并没批评他,而是通过别具匠心的评价——“我闻到一点花香了,听到一点乐声了!你能让老师闻得更香,听得更美吗?请再来一次。”帮学生树立了信心,感悟到了维也纳醉人的音乐氛围,真可谓润物无声。
二、巧用调侃艺术,谈笑间感悟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实录)
生:(读) “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师:你读的是险峰吗?
(生再读)
师:你读的不像是“银丝”像“铁棍”。(生笑)
(生再读)
师:看得清吗?
(生再读)
师:读得像风筝在眼前飞,不够远。
(生再读)明显进步了。
果戈里以“含泪的微笑”而享誉世界文坛,相声、小品以其诙谐、幽默被人们推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调侃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教学片断中,教者幽默、风趣的语言“你读得不像是‘银丝’像‘铁棍’。”“读得像风筝在眼前飞,不够远。”向学生做了暗示——你读得不够好,“像银丝才险,像铁棍不行”;“在云雾中飘飘悠悠才险,像风筝在眼前飞不行。”就这样,谈笑间“难点”灰飞烟灭。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快乐学习吗?
三、巧妙创设情境,共鸣时感悟
(《军神》教学实录)
生:(齐读)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师:停。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
生:寒冷的。
师:恶劣不恶劣?
生:恶劣。
师:你们读得恶劣吗?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的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
生再读。
师:不错。大家读第七段。(生齐读第七段)
师:停,这里写这位老战士死得很安详,很镇定是不是,慌乱不慌乱?
生:(齐)不慌乱。
师:安详,死得也安然自在,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齐)慢一点。
师:对了,虽然他安然自在地牺牲了,但是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心情应该沉痛,速度再慢一点,再读,开始。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二万五千里长征对学生来说是久远的,军需处长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近”二万五千里长征,让学生“熟悉”军需处长呢?此教学片断中,教者根据本文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冰天雪地”,让学生体会“安详”,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让“久远”靠近,让“陌生”熟悉。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悟出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品格。
四、想象带进画面,审美中感悟
(《爷爷的芦笛》教学片断)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至“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
师:碧海蓝天、海鸟翱翔、星星闪烁,多么诗意的景致!你能体会一下,再读一次吗?
生:(再读,明显有进步。)
师:你读得很投入!能想象到海边的景象,你会读得更好。同学们,朗读时脑海里要浮现生动的画面,这样,你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感情的。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此教学片断中,教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能想象到海边的景象,你会读得更好。同学们,朗读时脑海里要浮现生动的画面,这样,你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感情的。”通过想象,将课文内容绘成了生动的画面,通过想象悟出了大海的恬静秀美,通过朗读感受了强强对大海的无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