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改变

作者:蹇茂全




  一、 教育科研的方向要作根本性的改变
  
  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目的不只是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也绝不是探寻新的教育规律,而应关注对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研讨,从教育教学生成的问题出发,有效地分析、探究、尝试改进,提高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成效。避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无序和机械重复,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有全新的意义。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可视为研究性的工作。因此,教研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头戏,让全体教师参研,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学校教育科研的问题来源、问题构建必须针对学校范围内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学校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改变,来实现和达成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其价值取向和意义生成完全着眼于学校自身,实现的是学校德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定目标,形成的是学校自身的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学校和教研机构从这一方向的实际出发,确立教育科研的目标动向,促进教研的良性发展。
  
  二、 教育科研的队伍要作实质性的改变
  
  很多学校的教育科研牢牢地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名不副实,架子摆得漂亮,收效甚微。基本上发言权、操作权都控制在少数几个领导和名教师的掌心里,成为他们的“专利”,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谁参与他们说了算,活动结束,运用于网络下载或闭门造车,拼拼凑凑,形成资料,学校教研成果的结晶应运而生,使学校的教研走进死角,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功效。
  教育科研应对全体教师开放,应着眼于教学实际,应成为广大平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基石,成为一线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润滑剂。学校应从专制转向民主,降低教研的起点和重心,让一线教师去参与、去体验、去改变自己教学方式,去应对和处理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根除自己“责任田”里的“杂草”,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育得失,积累教学经验。把时间放给教师,把机会让给教师,把权利还给教师,使一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领航员”。
  
  三、教育科研的性质要作本质性的改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广大教师要作作主人。学校的课题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专家的头脑里,其灵魂根本不在教师身上。学校和老师是动手不动脑的木偶,专家指向哪里,学校和老师就奔向哪里。尤其是教师只充当了专家操纵的做事工具,根本没有深度开发自己的思想,没有从中批判、扬弃,更没有了提升、挖掘。课题结题后,仍是两手空空,平庸之流。我们一线教师应摆脱专家的束缚,不依靠“救世主”的包装,在与专家合作的过程中,既学习他们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研究底蕴,又要效仿他们参与研究的实践智慧,更要开动大脑这台机器思考问题。在“拿来”中开发“创新”,亲自耕耘自己的试验田,才能把握深浅,熟知性能,即使跌跌撞撞,摔得遍体鳞伤也是值得的。
  
  四、 教育科研的功能要作能动性的改变
  
  学校和教师应以教育科研的招牌转变为促进自身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在课改的震撼下,“科研兴校”、“科研强教”、“科研兴师”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主题,但是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大肆地与专家“联姻”,为取得能扬名的招牌而不惜重金“收买”专家。开始了脱离实际的、甚至与学校教育改革“风马牛不相及”的研究,学校还以此为资本,抬出名片四处张扬,虚张声势。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长远大计。学校和教师应挣脱“功利化”的心态,注重实际,梳理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反思困惑,聚焦问题。为教师铺路搭桥,引导教师踏实学习理论,积淀文化底蕴,修炼理论内功,储蓄实践内力,提升学校品位。强化激励机制,提携和发展优秀人才,重视成果的推广和运用,不断深化实验,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轻松地工作,快乐地进步和成长。
  农村学校的基础薄弱,条件单一,但资源丰厚,环境优越。因此应用“实际、实效、实用”的思想引领教育科研,长足发展。注重内涵、特色、个性化和人文关怀,让科研成果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文本走向操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