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谈多媒体技术对于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运用

作者:杨有才




  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于教育又改变着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怎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呢?本文以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直观性,启迪学生立体性思维
  
  学生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思维受阻,学习感到困难。这时,如能运用现代媒体充分挖掘教材,可以丰富学生表象,引发联想,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从而突破思维障碍。
  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讲解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l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有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解答本题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解答起来很困难,而教师利用教具进行引导理解又存在着诸多不便。如果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屏幕上的切割、旋车、提取等动态演示,既可以使学生顺利地突破思维障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h动画演示,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模拟现实特性,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
  
  创新思维对问题的解答方法不限于只有一种,通常有多种多样的办法,或者有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这就是思维的扩散性。而多媒体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以后,开始学习拼组图形,老师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上设计出大小不同、放置的方位不同、颜色不同的三角形20个,长方形15个,正方形15个,圆15个。要求学生选择上述图形,在空白处任意组合图形,看谁组合的画面想象丰富?学生对这种形式的学习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屏幕上拼出一幅幅闪烁着智慧的图案。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
  
  多媒体计算机的又一特点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计算机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充分利用这种交互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如教学《平均分》的内容,教师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了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立即议论开了,有的说:“这动脑筋爷爷一定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有的说:“可能是动脑筋爷爷今天要告诉我们学长方形呢!”还有的说:“这长方形里一定有许多秘密,老师是要我们动脑筋解开它的秘密”。“说得好!今天我们要动脑筋解开这个长方形的秘密”。教者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怎样分?听完老师的问题后,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快投入电脑操作。他们力图找到独创的方法,有的学生还把已画出的图形在电脑上予以移动、组合……“老师,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只要通过长方形中心的那个点画一条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半。”教者将发言学生的画调到投影幕上,并示意他陈述自己的理由,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学生清楚地讲述他独特的思维过程,演示过程也很清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数学教学注入活力,是数学教学的新型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