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作者:胡丽玲




  一、课前情境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设出学习、竞赛、思考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1)问题导入。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没有问题。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得到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有的教师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有关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为一堂课创造探索的气氛。
  (2)故事导入。故事总是吸引着学生的。他们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指导内容为“体会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作文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从语言的表达上来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请谈谈。这个设计因为把问题和具体的故事情境结合在一起,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3)实验导入。实验的最大好处是直观性,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教师在讲读课文前先做了一个小实验,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问:杯子中的鸡蛋怎样了?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如果把盐溶解到水里,鸡蛋便会浮起来。通过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4)诗词导入。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如在《春》这课中,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通过朗读诗句,一幅幅的春景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学生们仿佛进入了春天。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的理解课文。
  (5)生活导入。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
  
  二、课中情境创设
  
  (1)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表演情境。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请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要认真的进行研究。在初二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孔己已》和《范进中举》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己已》中教师以讲台桌作为酒店的柜台,请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在《范进中举》中,请学生做出范进中举时的“拍、笑”等动作的同时结合语言进行表演,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语言描写有了较深的认识。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这样既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的长处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开过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使课堂充满那种离愁别绪,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3)激发孩子“争强好胜”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发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如《皇帝的新装》,结尾并没有点明两个骗子的结局,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自由想象,给课文加上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