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一课三问”探索校本教研新境界

作者:曹青凤




  为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以极大的热忱加入到了校本教研的行列。但是,当老师们进一步去触摸校本教研的本质时,却遇到了许多难以消解的困惑与实际操作的困难。针对老师们的实际需要,我们以一个具有典
  型意义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为例,开展了一次举一反三的研究,经历了一次探寻校本教研有效路径的过程。
  
  一、自我反思,是寻找亮点,还是直面问题
  
  这是一次由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校长校本培训展示活动,以《斑羚飞渡》为题的生命化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活动成为研究主题。《斑羚飞渡》写的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一群斑羚被逼上悬崖而陷入了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生存的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奏响了一曲悲壮感人的生命赞歌。执教老师从“鸟瞰全文、感受生命之‘智’,聚焦细节、敬畏生命之‘力’,关注社会、讴歌生命之‘美’”三个方面,演绎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没有意外,也没有波折,一切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教学显得和谐而流畅,让观摩者感到了执教者的严谨与娴熟。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反思环节中,语文组的全体教师和其他教研组的代表根据设计理念所期望的目标和效果,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有理有据的点评。笔者发现,老师们的反思从教学设计到学习效果,竟然有23个角度之多。反思内容的全面而丰富,足见活动设计的细致与周密。但是,这次活动也存在因为过分追求完美而陷入自我求证误区的倾向。对于教师来说,失去了自检自悟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既要思所得,更要思所失、思所疑、思所难,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创新。从这个意义出发,在生命化教学理想的观照下,我们将反思的视角从关注教学活动本身转向关注活动中的人、从关注教师教学行为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行为、从关注教学的个别亮点转向关注教学的整体效果,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
  首先,《斑羚飞渡》是一群被逼上悬崖的斑羚奏响的一曲悲壮感人的生命赞歌。从教师那温和而平静的语调中,从课堂那安静而略显拘谨的学习氛围中,从学生那谨慎而标准的发言中,我们究竟从多大程度上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生命的感动?其次,当我们帮助学生运用“细节品读法”从文章中品析“飞渡”的崇高而美好、“死亡”的悲壮与辉煌的时候,有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斑羚所表现出的从容镇定、勇于牺牲的精神而为狩猎者感到羞耻、对持枪者表示愤怒?第三,本文承载了善待动物、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社会主题,教学中的朗读、讨论、探究等活动,是否真正引发了师生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类自身前途的思考?是否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只有让反思突破头脑里固有的结论而从静态取向走向动态生成,只有当反思从寻找亮点走向批判和质疑从而直面教学中的问题,我们才有可能避免因为某个美丽的错误和隐秘的偏见未被发现、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延续的情况发生。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建议,以本课教学录像为载体,对教学进行再反思并对教学反思进行再思考。
  
  二、课堂观察,是多管齐下,还是聚焦问题
  
  在二次反思的过程中,老师们出现了这样的困惑:也是在认真学习理论、也是在仔细观察课堂,也是在合作探究,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困惑引出了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和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等问题。
  原来,在第一次课堂观察时,老师们每人重点观察教学的某一个方面,没有相互交流,更没有思维碰撞,加之大家按照教学设计的理想图式,早已先入为主,不容易发现问题。因此,大家商定了下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我们心中的生命课堂及其教学特征,以免活动时出现无主题或低效率状况。
  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们带着极大的热情有备而来,“课堂的和谐氛围”、“师生的情感态度”、“教学的智慧火花”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带有生命特征的课堂行为状态都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没有对生命课堂教学的向往,就没有这些教师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升职业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不会有教研活动中这种合作的热情和交流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研讨中,笔者与老师们将生命课堂的特征归纳为4个特征、11个要点、32种具体行为表现:
  
  据此制成观察表,老师们再次走进了教室。还是《斑羚飞渡》的课堂,还是学校的这班人马,所不同的是换了一拨学生,更不同的是大家感觉到心中有了主题、脑中有了问题、手中有了标准。
  由于考虑到有教师听课,学生的参与性比平时要高,又考虑到《斑羚飞渡》文章的特点,老师们这次将观察的重点放在了“高情感投入”上,这样,“议课”也就有了聚焦的问题:
  [情感氛围]“由于文章悲壮、凄美的基调定位准确,因而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自读、齐读和赏读。但在学生不能读出理想的效果时,如果是我,我会示范于学生,而不是仅仅指出问题。师生共同品读会浓化课堂的情感氛围。”……
  [情感体验]“学生的讨论发言情感表现一般,但在聚焦细节,品析文中角色时,学生有所动容,教学也出现了活跃的状态,这就说明进一步深度体验动物内心世界的必要性;同时,我们还应该将这种感情引导到关心、担忧人和动物的关系上来。”……
  [情感表现]“学生不能够有感情地说,有感情地听,原因还是教师语言行为缺乏感染力。教学过程中情感性语言的缺乏、语音、语调的平淡处理都是例证。”……
  摈弃了“虚化”、“泛化”和“华而不实”,凸显真实、有效和“同在共行”,老师们的发言有数据统计(如能有感情地听的学生数及所占比例等),有典型例证(如某某学生发言的情感性语言、词句等),还有改进的方法或建议。大家以学论教,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之中,敞开心扉、坦诚相见,以谋求构建生命课堂的有效途径和自身的生命发展与超越。
  当校本教研能够真正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时,课堂观察的艰苦过程也就成了一件让人愉快的体验。
  
  三、行为跟进,是固化成果,还是解决问题
  
  一次成功的校本教研活动不能凝固在某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上。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应该盲目地尝试错误继而改进错误,而应该不断地追问实践,在回顾与整理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教学问题和行动过程与结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从理性上探讨各种教学事件所隐含的理念,从而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教学经验。有了“课堂观察的成功体验”,老师们能够高兴地接受对《斑羚飞渡》的再度思考,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设计。
  首先是确立了设计理念。一个先进的设计理念是一个成功教学设计的灵魂和标志。针对上一次设计时理念的模糊和行为上的盲目现象,新的设计将理念定位于“让生命化教学促进学生生命情感发展”,并由此生发了与各教学环节相应的情感发展子系统:“情感参与——让师生生命在场;情感氛围——让生命自由舒展;情感体验——用生命感动生命,用情感激发情感;情感行为表现——有情感的听、说、读、写等”,使教学理念明确地落实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并指导实践操作。
  其次是修改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所获得的结果。由于原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引导的缺位,导致主体敬畏、珍爱生命的客体不明,新的设计将情感目标修订为“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生成关爱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
  第三是更新了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应该是一种在目标导向下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决策活动。原设计方案中主要运用的是“三步阅读法”策略,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细节品读法,显然这是不能承载理解文章主题之重的。新的设计将教学策略定位于基于阅读的“生命对话”,让学生由一个讲故事的旁观者变成经历故事的当事人。当然,与“生命对话”需要相应的情境创设,组织形式,情感支撑、维持与强化方式(以想象激发情感、以交流弥散情感、以评价浓化情感)等在这个策略体系中都得到了建构。
  第四是调整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原设计规定的路径主要是从知识内容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新的设计以“生命情感”为导向,从学习方法入手,将教学过程调整为:整体阅读,与文本对话,感受斑羚羊的勇气、决心、技巧和智慧;重点品读,与动物对话,体验老斑羚的从容赴死和镰刀头羊的身先士卒等种族精神。提炼悟读,与作者和自我对话,检讨人类的不光彩行为,生成关注动物生存环境、怀着敬畏的感情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及情感。
  如果上一次的教学设计更偏重于教师在把握教材、组织提问、教学环节过渡、衔接等技能、技巧的层面上,本次的行为跟进则更关注对零散的经验加以分析、整理、归纳,从中萃取出具有共通性的部分,使零碎的经验成为有意义的组合。
  “一课三问”的研究过程,是让教师们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的过程。老师们反映,通过课例研究,不仅明确了构建生命课堂要义,而且在改善、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基础上,学习了教学反思、课堂观察与教学设计等研究的方法,可谓收获多多。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教师教学问题研究的课例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克服长期墨守成规、从事单调乏味的重复劳动而形成倦怠心理,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高层次心理需求,而且对于创造一种学习、研究、反思和协作分享的氛围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与机制,推进教研文化的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