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奏响语文教学的情感交响曲

作者:刘凤辉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只有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
  
   一.展现情境——激情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迸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
  在讲授《燕子专列》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真是狂风暴雪,天寒地冻,小燕子觉得冷,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它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学生的情感也因之跌宕起伏,唤起了学生对小燕子的同情之心、拯救之心。学生愿意走进文本,用心去体味、解读课文,并能生成不可预设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师要善于用形象说话,以饱含情感的语言讲述课文,把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提炼出来,再感染给学生,与学生情感沟通,产生感情共鸣。
  在讲授《梁生宝买稻种》一文,当讲到主人公在票房里过夜时,我用这样的语言描述:“我们仿佛看到,刚才顶着麻袋披着麻袋在雨中行走的梁生宝,此时,心满意足的躺在麻袋枕在麻袋上。黑暗中,一闪一亮的旱烟,照亮了他笑眯眯的脸。多么朴实的庄稼人!为了大伙儿他勤俭节约,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花去分文买稻种的钱。”在教师这样动情的讲述中,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了梁生宝那种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梁生宝带领庄稼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自然而然地铭记在青少年学生的心扉上。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
  在学习《雨巷》这篇课文时,课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作者和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巷相遇,想一想: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证,因此个个情趣盎然,神采飞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有互相诉说相思之情的,有聆听对方讲述自己人生故事的,有相伴共行的,有准备丰盛的酒菜来酬待自己知己的……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特别注重情感因素,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展现情感的魅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情感之“河”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知识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