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追求更有价值的教育生活

作者:陈 曦 王冬梅




  陶行知在其著名的文章《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家只有政客、空想、经验三种,但教育的科学教育家最为重要。敢探明新理,即是创新教育,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的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人物。
  陶行知的话指出了“一流”教育家的两个条件,即“开辟”和“创造”。“开辟”是对新界的拓展,“创造”是追求新知的生命活动;“开辟”需要一种勇气,“创造”需要一种能力;有“开辟”的渴望,有“创造”的热情,就能追求更有价值的教育生活。
  目前,我们已进入一个以构建现代社会“新文明”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的民族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结构的大转型。教育将在这一历史的变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主要的任务是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新的艺术革命和新的哲学革命为总动力,以新的教育理论、生命学理论、人类学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以建构知识上升为智慧,技术上升为艺术,片面或单向度的人上升为全面发展的“立体人”为人格动力核心,确立“适者生存,美者优存”的新的生命观和教育实践的内涵,在总体上体现教育的基础性、创造性,开拓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和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教育新模式。为适应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老师不仅需要一种高瞻远瞩的教育追求,慎思明辩的教育理性,深察细悟的教育情感,执着专注的教育意志,洒脱通达的人格境界,也需要一种宏大的教育视野,开放吸纳的精神,创造奉献的境界,开新路、创新格的生命追求;为此才能适应、顺应、推动这一历史的变革,才能以丰沛的活力,饱满的生命激情,创造属于我们群体又充满个性创造的和谐发展的未来。
  要达此境,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超前的眼光,开阔的心境。眼光决定前景,心态决定命运。心理学上“人的智能减退法则”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有“用进性和衰变性”的特点。当一个人的智能不断运用、不断开放时,人的智能就会不断提升;当一个人的智能处于睡眠状态时,会自动减弱。现在不少老师以时间紧、负担重为理由说学习没时间,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美丽的理由”而己。人的进步,不是充分利用“工作以内”的时间,而是充分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有时我们听有些老师的课,有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究其原因,是源于他们不断的学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学校的年轻老师,更应极早确立自己的人生定位,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要认清新一轮改革对每一位老师的素质要求,要登高望远,要把今天的每一步和自己的未来发展、社会发展联系,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思维,铺就自己的光辉未来。
  其次,要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凡是在教坛上有自己独立追求的老师,没有一个不把读书放在自己工作的重要地位的。读书热心的程度,决定着老师发展的速度,跃迁的高度。一个老师的读书史,便是一个老师的成长史。读书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终身备课,读书是不甘平庸,追求上进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号召老师“每天要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在他看来,教师的教育素养取决于读书(不论教授什么学科),只有读书,才能使教师不仅懂得教学常识,而且深知学科的渊源。他并真诚地建议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每月至少要购买、阅读三本书:一是教育专业类书籍,一是优秀人物传记,一是心理学类书籍。这只是最低的要求。读书应成为我们老师的一种生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向科学化、高效化,我们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才能过一种更有价值的教育生活。
  再次,教和研要做到有机的结合。在我们老师中间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只教不研则浅,只研不教则空”,它很好地说明了教和研相互依存的关系。相对于教,研则是一种丰富,一种提升,一种追求;相对于研,教则是一种基础,一种根底,一种稳定。而目前老师的教学状况,注重教的方面,而研的气氛不浓。要想促进我们的专业发展,就必须走教研结合之路。什么是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就是以科研为基础的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这里的关键是“以科研为基础”,而我们大部分老师正处在稳固后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必须重视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科研使我们老师获得一种智慧性的存在方式。通过它能改变我们每个人的教学状况,个人的职业处境甚至个人的命运。如果我们追求有价值的教育生活,就应把教和研紧密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