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谈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作者:张利娟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德育方法,是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必走之路。那么如何开展品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化抽象的说教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童话,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乐中学,从而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联系实际,知行统一
  
  为了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在教学《我爱学校》一课时,结合学校教学楼内墙面的圆珠笔印和粉笔印的具体情况,将所发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以童话故事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如“昨天傍晚,老师锁上办公室的门准备下班。经过二楼楼梯处时大吃一惊,哎呀!墙面怎么正在哭呢?我走过去问:‘你为什么这么难过呀?’它说:‘我的脸上被你的学生划破了,多难看啊’。我一看,果然墙面的脸上有一道深深的圆珠笔印呢!还有更难看的一道像蚯蚓似的弯弯曲曲的粉笔印。我急忙对它说:‘好了,别哭了,明天我一定和我的学生把你脸上的伤疤治好。’”讲完这个故事后,我对学生说:“我们都知道墙是不会哭的,但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生命的都应该完美无瑕,如果我们的脸也被划破了,好不好看呀?人喜欢漂亮,墙也同样喜欢漂亮,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让它的脸面恢复原样吧。”学生们一下议论开了,有的说拿抹布擦掉,有的说用涂料刷一遍,有的说把那个划墙面的学生找出来。我趁势再对学生们说:“以后你自己应该怎么做”?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说:“我会更加热爱我的学校,我会自觉爱护学校,我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我会积极参加美化学校的活动,我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把校园建设得更加美丽、迷人。”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爱校的热情,一股爱学校之情在同学们那幼小的心灵中油然而生并得到升华。
  
  二、加强课堂的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充分利用其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学管理的德育目标。课堂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尤其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三、加强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管理
  
  提高教学管理中德育实效的关键不是教师愿不愿育人,而是能不能善于育人。这就需要注意对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管理。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的效果。怎样提高教师教学育人能力呢?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用知识去影响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学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要求教师要建构精深的广博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完善技巧,提高适应教学能力,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莫定坚实的基础。
  (2)用心去体味学生。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情况,其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用爱去感染学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育人的过程首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少学生是热爱教师,才热爱他所教的那门学科的,师爱是最神圣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教师健康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是亲密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4)用行动去教育学生。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根据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要求学生先做到的,老师应该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从我做起,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人师表,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的良师益友。
  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工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懈的努力,根据年龄和心理特点,将品德教育生活化、趣味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对学生的真挚情感,把学生培养成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一代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