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苏玉进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
  动,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不仅
  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一、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意义
  
  教师要明白,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读书,感受事物,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直至掌握知识。现代教育家魏书生尽管身兼数职,经常外出,但坚持教学两个班的语文,学生的成绩依然很好,其原因就是他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
  教学生自主学习要从儿童的入学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导孩子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与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还应不断让学生继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使之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
  
  1.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学习
  开始可有老师安排学习计划,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再在老师的监督下按计划学习。最后是学生自己订计划,独立学习,老师督促并查看学习效果。
  2.掌握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
  自主学习须先学会读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与讨论、检测与评价等。而其关键是发现问题,然后积累问题、提问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的“问”又最重要,有人研究发现:美国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的第一问是“你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而中国家长是“老师今天布置了几道题?”,由此可见一斑。
  
  三、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的习惯主要包括:
  1.“动”的习惯
  包括动口、动手、动眼和动脑读书、交流与发言需要动口;实验、操作、观察、测量、记录需要动手与动眼;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大脑的思维、联想、记忆等。学习的大脑动起来了,积极性、主动性自然来了。
  2.“问”的习惯
  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积累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提问质疑,进而通过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3.主动参与的习惯
  衡量学生是否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主动参与,学生要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生要用心读书,专心上课,独立作业,参与合作,积极发言,善于提问,敢于争论。
  4.读书自学的习惯
  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要让学生读书自学,按计划、分步骤去读书,学习教材与课本知识。预习是读书自学的一种形式,老师未讲课之前,自己先预习几遍,找出问题,适当记录,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复习也是一种读书,是对所学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从更高的层次和角度重新认识,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复习,可以使自己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间的层次联系,感悟学科的思想方法,形成对学科整体的认识和体会,形成综合能力。
  
  四、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
  
  1.组织者
  教师的着力点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的进程,设计、调整和控制好教学节奏,检查评定学生学习的成效,培养学生把握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能力。对学生搞不懂的知识点还要精讲。
  2.引导者
  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应引导学生指定适当的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出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服务。
  3.参与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群体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完成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4.合作者
  要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将过去只有教师一人讲学生听的传统学习模式,扩充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排除教师的“讲”,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按儿童学习与认知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讲好课,下面提几点建议: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可以基本不讲。可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
  (2)全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3)练习、复习课不能上成习题课,更不是对知识、学习内容的简单的重复。一般而言,练习要体现因材施教,落实课标要求的基本教学目标;而复习则要体现综合与提高,培养学生包括自主学习在内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