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新课改理念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黄永英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注意教育动态及学生内在的变化,加强学法的研究与指导,要变“教案”为“学案”。在课堂教学中,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尽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让学生处于声、光、形、色等全方位立体化语文学习的氛围之中,引导学生在自学——交流——质疑中,形成自动、自学、自得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创新意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以创新意识带领学生进入教材,冲破只让学生寻求一个标准答案或者死记硬背的樊篱,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标新立异。在不断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议中,拓宽他们的思维渠道,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断优化知识层面,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中心
  
  近几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成为讲课的机器,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为了改变这种僵化陈旧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应该还自由给学生,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为“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教师不要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面向一切学生,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多问、多说、多读的习惯与能力。其次,在教学中重视语文教育的终身化,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的主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活动、密切合作的乐土,充分提供实践机会,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泛舟,指导他们自我评价、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从中发现他们求知的闪光点。
  
  四、优化课堂教学技能
  
  中学语文教学应提倡探究学习,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无论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还是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综合学习要“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介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在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笔者充分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五、优化课堂学习心理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语文教育存在着“重文不重人”的弊端,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接受知识的主体——学生的心理情感。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教师要以宽大的胸怀,善待学生的错误,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结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他们爱国爱民、爱生活、爱自然的高尚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六、优化课堂作业设计
  
  课堂练习应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做到精炼,难度因人而设,分层布置,避免重复,既要加大练习的密度和辐射面,又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做到动静结合,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积极性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完成作业主战场的意识,不搞“题海”战术,确实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