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初中数学教学,践履新课程理念的探索与反思

作者:李锦忠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笔者也深为这种新气象所激励,所感动,积极参与这场热烈的教研教改活动中,践履新课程理念,从中受益匪浅。在欣喜之余,在热烈的探索中,在收获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是否要坐下来,在热情中保持冷静,在探索中进行反思。
  探索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数学教育弊端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倡导教师创设联系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想尽办法从生活当中寻找数学原型,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反思:从教学实践看,有目的地、针对性较强的,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对创设情境的一些简单化的理解和片面性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1)是否每一节课,必有生活情境?好象没有生活情境,就无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有些数学知识,如一些概念性问题,用讲授式的传统教法效果可能更好,象圆的切线,无理数等知识的教学怎样联系生活实际?(2)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我们看到有的教学情境确有牵强附会之嫌,耽误了学习时间,看起来有趣有味,实质与教学内容相距甚远。好的情境创设不是某种现象的简单类比或再现,它不仅仅是有趣,更重要的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3)教学情境是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是否将“教学情境”狭隘地理解成了“生活情境”?笔者认为,传统教学中,那些优秀的课题引入,知识结构的传承转换,恰当的运用同样能引人入胜,这也是一种教学情境。我们是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
  探索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轻过程重结果,轻师生互动重教师讲授。新课程倡导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会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充当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演员。通过数学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探索过程,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反思:在自己的教学中,在观摩其他教师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在扎实的践履,我们常常看到在一节数学课中,学生忙于动手操作,收集整理,合作讨论,教师忙于一个一个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课堂可谓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然而,在这种繁华的背后,我们是否要进行冷静的思考:(1)是否活动越多越好?我们的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活动多了流于形式,成了“为活动而活动”,我们是否有一个“适度”和“适量”? (2)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学思维紧密联系?也就是说,热热闹闹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有价值的活动,应是通过外部实践活动向思维抽象化转化,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我们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指导上是否朝这个方向努力?是否达到活动的形式与活动质量有机结合?是否达到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有机结合?
  探索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练为主,新课程倡导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中发现规律、方法,进而应用这些规律和方法。
  反思:在每一次公开课、研讨课中,我们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有的小组热热闹闹,有的小组安安静静,有的小组只有一、两个人作主题发言,这似乎就是现实教学中的合作交流。有时教师预设一个问题,通过精心引导朝着既定的结论去发展,结论的获得顺理成章,这似乎是现实教学中的自主探索,笔者对此有些看法:(1)合作交流就是小组讨论吗?这样的合作交流如何避免表面化?如何避免放任、随意和低效?小组讨论如何引导学生表述想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笔者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2)自主探索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唯一方法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什么知识都想让学生探究一番,实际上各种学习方法各有优缺点,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在某些知识的教学中是十分有效的。我们何不作一个尝试和比较?
  实施新课改,实践新课程的理念,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实践当中还有很多课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反思,比如:多媒体的应用如何适时、适度、适量?如何保证提高效率?还有新课改下的教学绩效如何评价等等。实践当中还有很多困难,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教师,面对硬软环境的差距,我们更要有饱满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践履新课程的理念,从实践中去探索,从探索中去反思,从反思中得到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朴实和扎实,联系本地实际,将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使数学教研教改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