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谈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

作者:张 萱




  新课程要求美术课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美术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笔者对此进行了尝试。
  
  一、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动感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的画面,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形成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的全新教学情景。如七年级欣赏课《地下方阵》: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单从课本上的图片难以体现它的恢弘与壮美。但这一课运用多媒体上效果就大不一样。首先,播放兵马俑一号坑全景,场面壮观、气氛森严,人、车、马的形态丰富多姿。学生们无不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当看到步兵俑、车马俑、骑兵俑的队列排阵是那么逼真,学生们鼓起掌来。接下去又有各种不同表情、不同姿势、不同性格、体态各异的陶俑,令人惊异。整个场面都在《秦王破阵乐》的美妙音乐中进行。最后,伴随着一段《秦俑魂》舞蹈,把学生带回到现实中来。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兵马俑的魅力何在?”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回答。从全课的教学效果看,不管是色彩、声音、光影都是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在这样的氛围下,完全调动学生全身的快乐细胞,整节课生趣盎然。当今的美术在现代艺术材料和艺术技术、交流传播媒体、视觉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表现手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美术教学和学生,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学生掌握某种绘画技法上。美术材料日益更新使得老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拓宽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也为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创造了条件。
  
  二、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真正树立自主意识。创造条件,实观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情感体验。新的学习方式必须达成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智与能结合。
  怎样统一与结合呢?首先,教师授课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传统的美术课,学生因为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再现性、模拟性、容量大等优势,拓宽时空界限,扩展课堂知识的容量,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表象。例如教学“服装设计”这一节课,通过网络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民族、环境、季节、身份、年龄、身材、肤色的服饰搭配,让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到服饰搭配的基本规律,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服饰文化的审美品味。
  教学中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创新潜力。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多种感官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进入创造的情景中去。例如,学习“剪纸”一课,先给学生播放一些民族味很农的古典音乐,伴随着音乐再让他们去欣赏那些具有民间风情的剪纸作品,然后随着鞭炮声声和清脆的喇叭声,播放过年时节、结婚时的喜庆场面,并让学生感受剪纸在其中产生的喜庆效应,感受美的氛围所呈现的艺术魅力,在欣赏中学习剪纸并受到美的感染。
  
  三、将书本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美术广泛的社会性决定了美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美术教学应当充分施展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广阔的校园空间,通过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设计,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养成学美术、用美术的好习惯。
  可通过学校板报墙报、宣传橱窗,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书画展览和校园美术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使他们主动参与建设生动活泼的校园美术文化,提高美术应用的能力。如笔者所在学校条件较简陋,但每学期都有学生每人挑选本学期自己最满意的1—2幅作品,在校内举办“学生作品汇报展”。
  学生平时作业练习要力求生活化。例如在《标志设计》一课中,鼓励学生为班级设计标志,并集体评选出最优秀的作业装框悬挂在教室中。这已形成本校班级布置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学生充满创造力的作品,常常带给人们许多惊喜,也为美术教学增添了许多生成性资源。 好课的魅力不只是在课堂中,而总在向课堂外延伸,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在课堂上被激发起来的问题意识和求知热情巧妙地引向课外,引向家庭,向生活延伸,把学生引向对社会生活的不断探索之中。如宣传北京奥运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奥运作品,为中国奥运摇旗呐喊。这也是开发学生潜能、提升情感、张扬个性、锻炼能力的极好机会,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实践中,理性知识得到持续生成与转化,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发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理论实践形成有机的联系,大大提升了教学的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