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冯继霞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施为基础的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上,有着更广阔的空间。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和内容,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因此,作为教师,应抓住物理学科教学与诸学科教学的不同特点,转变观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认真研究提高学生物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具有好奇心、批判性和探索欲。对此,笔者谈几点做法和看法。
  
  一、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预示现象的发生过程,再进行实验;或者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观察实验现象。这样做,虽然没有增设什么新内容,但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能增强学生的探索欲。例如“焦耳定律一节”,在学生认识到电流在通过导体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后,教师不急于按照文本内容立即演示,而是把实验结论交给学生,提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可能会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围绕着电流强度有关的量,提出电流、电压、电阻、通电时间等,教师再帮助学生从中提取出相互独立的有关量后再提问:这几个物理量与电热应该是怎样的关系?让学生猜想、讨论,在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后,再演示验证。又如演示“磁感线”一节的实验,有些学生只是看热闹,对铁屑充当了什么角色没搞清。对此,教师用设问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观察小磁针在磁体周围的不同位置,静止时的受力指向不同等现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同时看到磁体周围的不同点小磁针静止时的受力指向?学生:各处都放下小磁针。按学生的建议实验后,发现由于磁针较大,磁针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空隙,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各点的情况。再提问: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启发学生讨论,得出利用铁屑磁化的办法,即让无数个小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成为无数个紧密放置的小磁针,最后说明:为了便于理论研究,我们不妨用图示的方式将铁屑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的受力指向情况描绘出来,这便形成了磁感线。这中间的两次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主动探索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而演示实验时,学生不再默默地充当被动角色,而是成为富于探索的主人翁。
  
  二、在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既要考虑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又要学生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技能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后,再给出一些小型新课题,使学生实现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及灵活运用,对于文本中的实验步骤和示范报告,可以抽取一些操作步骤和实验过程的某一阶段,留给学生去设计,并逐步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在自测设计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有寻找解决问题的欲望,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才有可能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发现问题的情境,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和判断,针对各种猜想和判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出验证的方案。如在讨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学生们认为导体的长度、村料、粗细、形状、温度、颜色等会影响导体的电阻,如何对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做出判断呢?这就要进行实验验证。如何验证?这就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这类实验还可以使学生理解控制变量的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三、在课外实验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物理知识应该结合实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教师应给予引导,不让学生过多地碰壁而无所适从。但是,也不可包办代替,应让学生经受挫折,教师从中鼓励及指导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增加学生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从而获得成功。例如在初二年级学习惯性时,让学生去感受乘车过程中的开动、刹车、转弯等环节中的倾倒情况;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测矿泉水瓶中空气的质量,解释杠杆、轮轴、摩擦等在自行车上的应用。开展一些简易小制作活动,如制作量筒、天平、弹簧秤、压强计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设计课外小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用铅笔压气球,气球接触笔尖端更容易破裂等情况,说明压力和压强的关系。
  教学实验,教师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和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而达到巩固知识和加深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