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拿来主义》中比喻论证的教学尝试

作者:窦良云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拿来主义》课文,最突出的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观全篇,每小节几乎都采用了喻证法。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领会文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重点词句的含义,讨论文章中所用“形象”的作用。让学生掌握本课文灵活多样的比喻形式,通篇运用比喻说理的写作特色。
  在讲解分析完课文的基础上,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写作特色。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使用喻证法说理能起到什么作用。学生纷纷回答:
  “使道理清楚明白,读者容易接受。”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能把抽象的道理讲的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写的浅显易懂。”
  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稍加肯定和小结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在当时国内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作者在本文中是怎样形象地运用比喻来推理的?大家能具体地分析吗?”
  教室里同学们经过充分思考,静默片刻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第三小节除了使用比喻外,还运用了类比推理。”
  接着进一步指出:“用尼采来类比‘送去主义’,是说明两者本质上的相似都是无视现实、盲目、狂妄自大。”又有同学发言:“第八、九两小节出现了一系列的比喻连用。”
  “对”。我肯定了那位同学的回答。又进一步提出问题:“课文中鲁迅先生善于运用形象来说理,能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论点具体化,既有感情色彩,又强化了概括效果。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形象’”。
  学生们纷纷回答:“第八小节中,鲁迅先用犀利,幽默的语言,嘲讽和鞭挞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分别用“孱头”、“昏头”、“废物”比喻逃避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第九小节中,又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各种利弊部分,真是生动形象而又深刻含蓄。”
  于是,根据以上同学的发言,我在黑板上板书:
  类比推理 运用博喻 形象作用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这篇文章的设喻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既有正面设喻,也有正反设喻,大家举出例子来说明。”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举手回答: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和‘新宅子’、‘新主人’这是正面设喻,从正面阐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意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送来’、‘抛来’是正反设喻,通过正反对照,使道理显得更清楚具体。”
  我再次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又启发道:“运用喻证法说理,要处理好比喻和所说的道理关系,或者喻中含理,或者先喻后理,大家讨论讨论,看看作者采用了哪几种方法?”
  讨论结束,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
  “第三小节中,作者用‘丰富’、‘大度’来设喻,推理‘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是不断殖民地化而最后亡国灭种,这种先设喻后说理。”
  “第八小节中,‘徘徊不前的孱头’、‘一把火烧光的昏蛋’、‘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是只设喻,不说理,让读者去体会比喻中隐含的道理。”
  “最后一小节中,先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变成新宅子’,从正面说明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怎样的积极作用。接着又用‘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从反面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喻理结合的又一种形式:先设喻,引出道理,再设喻,进一步论述道理。”
  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思考讨论,不断归纳小结,层层深入地将教与学相结合,课堂的教学气氛轻松活泼,有张有弛。学生已基本掌握并理解《拿来主义》课文中灵活多样的比喻形式,通篇运用比喻说理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