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一道高考试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石雪丰




  轰轰烈烈的2008年高考早已经结束。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连高考试题都透着不平凡。纵观历届高考,高考试题难易有别,但大方向却是一致的,以教材为载体,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这些试题都能用通法解决,可是今年的28题却着实让考生感到困惑,各界评论更是褒贬不一。不论好坏,我认为这道题体现了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这正是我们教学时经常说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的具体运用。
  真题回放:
  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碳粉充分混合,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接仪器。
  
  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中出现白色混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
  ⑴元素Z是___________;
  ⑵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实验题,其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黄色粉末状化合物的组成。却又有推断题的成份。如果在第三问改成“⑶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金属元素用M表示)”,这将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只是差了一个注解,却使考生陷入了困境:根据题中所给信息,考生按照传统解题方法,努力思考这种黄色粉末状的化合物是什么?于是就按题中信息一步步推理: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一定是CO2,那么元素Z定是O,黄色的粉末状氧化物,中学阶段学到的是Na2O2,而它又不符合题目要求“化学式为MZ”,而且Na2O2不能和CO2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因为金属钠的还原性比碳的还原性弱。这样学生无法推知这种物质是什么,所以无法下笔书写化学方程式,这就是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限制,如果考生能够变通一下,或者是大胆一些,在无法推知具体物质的情况下,用“M”代替这种金属元素来书写化学方程式,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过头来想一想实验题目的考察,一般实验题都是有目的、原理、过程,题目所涉及到的问题也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实验过程一定是为达到实验目的而设计,解决实验问题就需要实验原理,所以我们解答实验题目一定要应用反应原理,紧抓实验目的,一步步分析,就会很顺利的解决问题,所以,本题的实验目的有两个:第一,推断元素Z是什么;第二,考查实验基本操作。
  实际上分析这道题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如何解答实验题目,只需要把它看成是一类物质而没有必要再费周折一定要推出哪种物质从而节省一些时间。如果对这道题有争议的话,那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道题:
  例1:已知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RH3,请写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学生们都可以写出正确答案:HRO3或 H3RO4 ,可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并不需要指明“用R表示该元素”,也根本没人想去推出R到底是氮、磷还是别的什么元素,都知道R代表的是第ⅤA族满足题干的所有元素。
  例2:(2006北京理综12)R、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一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m、n均为正整数)
  A. 若R(OH)n为强碱,则W(OH)n+1也为强碱
  B. 若HnXOm为强酸,则Y是活波非金属元素
  C. 若Y的最低化合价为-2,则Z的最高化合价为+6
  D. 若X的最高化合价为+5,则五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析:这道题也不需要把各字母代表元素推断出来,而且在不同的选项里同一字母代表的元素有可变性,依据同周期元素的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不难选出正确选项为B。
  这两道例题与2008年高考第28题又有何差异呢?它很符合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因为我们在教学时并不是把所有元素对应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教给学生,只是以每族中的一到两种元素为代表讲授它对应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再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我们就可以由此及彼推出其它物质所具有的性质,表述时我们也经常用同一通式表示多种物质,2008年考生的困惑就出于完成习题时的一种题型习惯,这类题我们似乎默许的是选择、简答和计算题型,而实验题和推断题里就得踏踏实实的干,这样岂不是否定了我们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所以,克服定势思维和题型习惯带给我们的困惑,灵活运用所学,以不变的学科特点应对万变的高考试题,我们始终坚信: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