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谈初中数学高效教学的切入口

作者:季宜兵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
  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C=AB"。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实践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像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实施合作学习,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为了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逐步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实践,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1.让学生动手操作
  新课程标准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与平面图之间的关系;动手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摸球游戏等。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
  2.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发挥数学实用功能,加强实践、学以致用
  
  数学实践课是以学生实践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的课程形态,从参与角度讲,实践课具有一般数学课无法比拟的优势。数学实践课的内容可包括:数学游戏、数学模型制作、编拟数学问题、数学调查、撰写和宣讲数学小论文等等。因此教师若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教材内容,定期安排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课,通过这些实践能给学生创造开阔的空间,促使学生认识数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开展“生活中的数学”你编我解的实践前,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应用题的类型,仔细体会、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为编应用题作好准备,同时教师精心备课,设计各种可能出现的方案。没想到在实践中,学生的编题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是教师怎样准备也始料不及的,有所熟悉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更多的是活生生的实例:如篮球赛、足球赛的积分统计、水电费的收付、购物付款、商场让利……尽管有些应用题通过师生共同修改后才显得合理,有些应用题还不能解,但学生的热情非常高,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好应用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