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听——培养孩子“音乐细胞”的首要追求

作者:胡 慧




  我们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生活的感受,体验他们对音乐情感的表达。这就需要具有“音乐的耳朵”。
  
  一、设计活动,培养听的习惯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边听音乐边讲话或做其他小动作而导致分神,这种“听而不闻”的现象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纠正,就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通过设计活动将“听而不闻”变为“听而细闻”。
  例:《愉快的梦》合唱教学片段:
  (1)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师:听了这首曲子,有熟悉的感觉吗?(前面唱过旋律)
  (3)复听(带合唱)。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4)再听(不带合唱)。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快感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双手上举表示增强,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5)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6)用“LU”哼唱齐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7)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8)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
  (9)唱歌曲,随琴起 ,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一边唱一边晃,体验6/8拍的韵律。
  活动中,五次不同要求的听,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完成这些教学活动必须要求学生听完音乐才能说话。并把它作为一个不能违反的游戏“规则”进行活动。这样长期训练,学生自然就养成了“听”的好习惯。
  
  二、多种渠道感受,积累听的经验
  
  我们知道,喜欢听音乐的人,远比从事音乐演唱、演奏的人多。一方面,人们爱听音乐是由于耳朵比眼睛更易于动情。另一方面,听音乐对音乐形式、设备和技术的条件要求不受太大的限制,只要有一定的听力,每个人都可以听音乐,享受音乐的美,所以,尽量让学生多听音乐。课堂上通过拓展让学生多听同类型或对比性的音乐;课后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活动,多听音乐会;利用课余时间提供音乐的欣赏空间,让学生不自觉地欣赏音乐,在随意和自由中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美。
  
  三、创设情境,展开听的想象
  
  音乐对客观世界的描绘,直接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形象,只有通过听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在听者的头脑中把声音转化为一种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这正是音乐的魅力——它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儿童正处在富有想象的年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听,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唱着歌儿去劳动》歌曲教学片段:首先让学生感受(听):①听歌词,理解音乐内容和情感;②听旋律,用老师给的符号选择性的表现旋律的上行(相同和不同);③听旋律,用动作表现旋律的上行(相同和不同)。这样,让学生静静地听、充分的听,无拘无束地想:劳动的场面、氛围、会有哪些具体的动作体现……学生边听边想象,并且可以用线条、体态动作表现自己听后所想到的情境。通过听和想象,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为其终身享用音乐奠定基础。
  
  四、开放感知通道,深化听的感受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认识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音乐也是行为艺术,一般来说,儿童需要更多的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如果不让儿童深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并进一步的展开活动,如动口唱、动手奏、用身体舞、放松地玩,就不会对音乐产生真实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所以,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舞蹈、演奏和非专业音乐的文字、美术、游戏活动,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这种“多通道参与”,让儿童尽可能多的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感受、欣赏音乐,并多渠道、多方法的用身心去体验、强化所得到的音乐内容。例:《狮王进行曲》教学片段:准备: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初听:作梦幻式想象,动物们是怎样出场的;再听:深刻体验,身心参与:用图示、色彩、体态表象动物形象;深化:从欣赏到创造,以音乐为基础把想象的故事编成分镜头、剧本,再听音乐为分镜头、剧本同步配音。这样的过程,让儿童有机会开放更多的感知通道,通过力所能及的活动,深化听的感受,获得更广泛的音乐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