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习题教学要有借题发挥的智慧

作者:任占华




  我们不少教师总是在化学教学特别是解题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着同样一个或一类问题的情况,乐此不疲地、滴水不漏地进行着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幻想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很显然,这种剥夺学生思考,剥夺学生创造、剥夺学生选择的做法只会事倍功半。其实,习题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有借题发挥智慧,并以此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悟性、触类旁通的能力。现以一道例题的教学设计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题:100 mL 6mol·L-1 H2SO4跟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A.碳酸钠(固体)B.水
  C.硫酸钾溶液D.硫酸铵(固体)
  1.设计创意之一:训练学生写题析——检查知识漏洞和暴露思维缺陷、思维障碍的过程
  在学生写题析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围绕“每个选项为什么符合或不符合题意?”展开全面的思考和分析,这就促使学生回忆、联想相关知识点,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揭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并用文字把思考过程表达出来。
  (1)课堂实录:
  学生甲:由于碳酸钠固体溶于水后,水解呈碱性,产生的OH-中和了H2SO4电离的H+,影响了氢气的总量,故不选A。
  学生乙:加入硫酸钾溶液,硫酸钾不与Zn、H2SO4反应,不影响氢气的总量,也没有影响反应速率,故不选C。
  学生丙:加入硫酸铵固体后,硫酸铵水解使溶液中[H+]增大,反而使速率加快。故不选D。
  学生丁:加入硫酸铵固体后,硫酸铵水解使溶液中[H+]增大,由于Zn粉过量,所以产生氢气的总量会增加,故不选D。
  (2)教师评析: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要抓住“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和“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其中选项C是一个重要的干扰项,如果不写题析,从表面答案来看,似乎只有同学乙没有正确判断,其暴露出来的思维缺陷恰好是本题多数同学漏选的原因。大家的定势思维使注意点只落在溶质上,没有全面考虑“溶液是混合物”,对一个溶液体系,不仅要考虑溶质,还要考虑溶剂。同学甲的分析是片面的,并没有抓住主要方面的变化来推断:CO32-与H2SO4溶液中的H+反应,消耗了H+,减少了氢气的总量,这才是不选A的主要原因。同样,对D作出正确判断的同学丙与同学丁是从不同的着眼点去否定选项的,体现了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
  (3)设计意图:让学生写题析是把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在写题析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中存在的漏洞和思维存在的缺陷。让学生独立写题析的过程是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对知识规律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延伸、拓展和联想,让学生对每道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领悟。在每道题中停留较长的时间,能使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
  2.设计创意之二:训练学生会拓展——编织知识网络,优化思维品质
  学生写完题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每道题进行深入的拓展,启发学生发掘知识深层次的内容,将知识在可控范围内延伸、拓展,使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清晰的感性认识,从而编织知识网络,为形成解题思路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
  针对本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着以下个问题进行拓展:(1)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目的是什么? (2)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3)这道题的题干或选项可以怎样变形,怎样变成另一道题?(4)相关的知识点还有哪些?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这种拓展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能够引发他们对一些没有考虑全面或平时不够重视的概念、原理重新深入理解,使他们能从别人的解题思路中打破定势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对高层次的学生来说,由于教师的参与和点拨,使他们能更多地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自主地建构和理顺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1)课堂实录:学生对例1题拓展是:题干可以有3种变形方式:稀硫酸可以改成盐酸;Zn可以改其他较活泼的金属如Mg、Fe等 ;“减缓反应速率”可以改成“加快反应速率”(原电池原理)。此外,有学生提出如果选项变形可以改为醋酸钠固体,选项也符合题意。
  (2)教师评析:例1中选项C是一个重要的干扰项,同学们的定势思维一般会注意点落在溶质上,没有全面考虑“溶液是混合物”。对一个溶液体系,不仅要考虑溶质,还要考虑溶剂。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拓展呢?
  (3)课堂实录:同学们可以再试试在“溶液体系”方向上拓展。教师向学生提问:10mL1mol·L-1的H2SO4与20mL 0.5mol·L-1的CH3COOH 溶液相比,溶液中离子、分子的总数哪一个多?结果有学生没有认真分析题意,只考虑溶质,认为H2SO4和CH3COOH的物质的量都是0.01mol,H2SO4是二元强酸,离子总数为0.03mol,CH3COOH是弱酸,只能部分电离,于是得出前者比后者大的错误结论。
  (4)教师评析:事实上,根据设问的含意,离子、分子的总数还应考虑溶液体系中的溶剂水,显然包括溶质、溶剂在内的离子、分子总数,后者更大。
  (5)设计意图:这种在可控范围内的知识延伸、拓展,使学生对溶液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有清晰的感性认识,而且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归纳整理,完成由例及类的学习,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3.设计创意之三:训练学生会归纳——请同学们自己总结这一类题的解题方法
  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学习这类题目的解题经验,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时,就会快速地进入解题过程,从而达到锻炼思维敏捷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