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学生精力转移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者:付安平




  学生精力转移理论是一个应用教育理论,属于基础理论范畴。它从认识论和方法论高度来诠释基础教育的根本规律。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它是笔者在自身班主任工作经验基础上,汲取全国各地先进教育改革经验,并从生理、心理、教育和管理四个层面进行整合后形成的能转化情感教育(宏观)的中观教育理论。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理论仅从心理层面研究教育的局面,解决了以往教育理论操作性差,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该理论来源于教育一线,所有教师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它的影子,教师易于接受、理解和把握,它能较有效地解决世界性难题——后进生教育问题。它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20世纪是中国卧龙腾飞的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关注教育,并对教育产生极大不满,为了迅速改变应试教育的不利局面,人们大呼希望高校和科研部门指导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可是由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距离太大,当时的教育理论根本不能指导具体的教育操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科研部门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密切协作,于是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先进的教改经验,如:
  魏书生实施的角色干预和学法指导,通过责任制和不断反复强化学习最快乐,逐渐唤醒学生学习快乐的自我意识,变苦学、厌学为乐学、爱学,从思想认识上解决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同时适时加以正确的学法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业能在短期出现明显进步。吉林省临江市建国小学进行的角色教育,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也取得显著绩效。 武汉市覃智钧、张爱姣老师等人的非智力因素理论,主要是通过情感干预,激发学习动机;调动情感,塑造良好的性格;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使学生十分注意理解老师的愿望,尊重老师的意志,贯彻老师的意图,引导学生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将主要精力按教师的指导进行合理分配。
  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老师开展的成功教育,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成功,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满足自我,展示才能而改善学习状态。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的希望教育是建立在肯定学生潜力,使学生有所追求从而达到自尊、自重、自信、自爱,在学习和生活中用高尚的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使学生看有希望,奔有目标的教育,能充分发挥教师期待效应,唤起学生以加倍的努力回报教师的理解与信任,最终导致学生学业的飞跃和智力改善。
  上海一师附小“让孩子们都有幸福的童年,美好的心灵,创造的才干,健壮的体魄,活泼的个性”的愉快教学,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愉快,因愉快有利于学生消除逆反心理,学生会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教育,从而促进外部教育要求和内容的内化;愉快有利于学生优化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愉快有利于学生减轻精神负担,增进身心健康;愉快有利于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发展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愉快有利于学生丰富情感生活,发展各种高级情感;愉快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人格特征——新时代的人格基调。
  无锡师范附小的乐学教育,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适应儿童的心理需求和用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厦门师范一附小提出的和谐教育,从环境氛围上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学习氛围,环境的暗示性使学生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把认知活动与感情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学习,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从教学方法上吸引和引导学生转移精力。
  朱小蔓教授的当代情感教育,遵循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合情合理,理从情出原则,让人的情感获得在人际伦理亲情,在认识兴趣,创造冲动,在审美快乐,在理想憧憬方面的满足,使学生顺从教师的领导,按教师的指导主动合理分配精力。
  笔者也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自1985年起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在东风汽车公司第七中学构建理论框架,并通过省级鉴定。后又在苏州国际外语学校和武汉市第三中学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均取得骄人业绩,
  学生精力转移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大量教改实验,笔者就很难形成从生理学角度诠释基础教育的想法,同时如果没有众多教育专家的指导、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同事的帮助就不会有该理论的出现,因此,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精力转移理论是改革时代我国各种教育实验的一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