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者:蔡晶晶




  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
  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一、重视学法指导
  
  L.加强技法训练
  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拓展想象空间
  (1)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使他们明白完成任务的迫切性,联系己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如教学《画一顶帽子》一课时,可以先出示几顶漂亮的帽子,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等,然后戴到头上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外形更美、功能更全的帽子,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帽子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象力制作出雨伞帽、飞行帽等新品种。
  (2)语言表达。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根据自身体会大胆想象。在彩塑课《青蛙》一课中,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青蛙的童话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青蛙王国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做出的青蛙生动有趣、神情兼备,增强了对青蛙的感情,也起到了环保的教育作用。
  (3)媒体应用。即利用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大,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3.选择创作途径
  (1)观察比较法。中高段学生的观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就水到渠成。如五年级的《牵牛花》一课,可先让学生看看生活中的牵牛花,再看看画家笔下的牵牛花,进行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然后创作作品。
  (2)玩做结合法。学生天性爱玩,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重要。如《画熊猫》一课,让学生先用二年级学过的撕纸拼贴做做玩玩,再画下来。《下雪了》一课可选择一个下雪天,让学生去雪中玩玩,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寓教于乐。在游戏之余,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创作便得心应手、各具其态。本策略实施中要重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暴露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践的活动和相互的讨论悟出道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教育目标。
  
  二、鼓励动手参与
  
  1.树立榜样
  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教师可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学生走上讲台
  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学生参与评价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