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实施有效对话 优化课堂教学

作者:周海荣




  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对话。何为师生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遵循教学对话的原则,并采用师生、生生之间双向或多向的接触、会谈,从而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的教学形式。但在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表扬泛滥”、“满堂问”、“简单、低效的课堂评价”等现象仍然存在,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师生在教学对话时所采用的策略不恰当。那么,应怎样让小学数学课堂的师生对话走向恰当、高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和谐关系,激活对话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对话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想法,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要以鼓励为主,不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都不能歧视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激发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从而提高创造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和老师进行数学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相互倾听、接纳、欣赏,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成和谐的师生大合唱。如在教学“几分之几”时,有一个老师是这样引入的:
  师:10个梨子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个呢?
  生:每人2个。
  师:很好,可以怎么表示呢?
  生:10÷5=2(个)
  师:8个梨子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个呢?
  生:8÷4=2(个)。还是2个。
  学生脸上神采飞扬,觉得很简单。老师接着问:“如果只有一个梨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如何表示?”学生很为难,不知道应怎样用列式表示。教师伸出右手,左手指在右掌上点一下,笑着问:“这是半个吗?”学生禁不住笑了起来。抢答道:“每人都是半个,可是不好用列式表示。”这样,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就顺利地展开了。
  
  二、关键之处对话,让难点迎刃而解
  
  每一堂课都会有重点和难点,不论用什么策略去处理,都应紧紧把握一点:越是关键的内容越要让学生理解深刻。在关键之处展开对话,可使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辩驳中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利于他们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没人回答。于是教师首先就在课件中出示了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
  师:长4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4;宽2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2。
  (演示: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师问: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大家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都有关。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的概念和科学规范的概念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不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在上例中,教师没有对关键性的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提供一组感性学习的材料,进行适当启发,相互对话,相互质疑,使学生对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形成了正确科学的理解,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反应做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在突破难点和重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找到关键处引导学生对话,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生生之间对话,体验学习乐趣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他们之间进行切磋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通过小组、师生间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共同解决新问题,体验学习过程的愉悦,最终实现主动全面地发展。
  如在教学十以上的数减9的退位减法时,笔者出示课件:一个小熊在卖苹果,盒里放了10个,盒外有8个。小熊说:一共有18个苹果,小猴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地想不出来。笔者说:“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笔者趁势说:“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一番激烈的争论后,有的说:我想可以从 18个苹果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 个,再加上盒外的8个,得出还剩9个。我想得有道理吗?其他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此时,有位同学反应稍慢,同桌看着对方迷茫的眼神说:我来帮你。于是拿出学具,耐心地做着解释。不一会儿,这位同学就恍然大悟了……看着同学们你帮我学的感人场面,笔者满意地翘起了大拇指。
  在以上案例中,学生是投入的。对话双方由对立的观点逐步统一,随着新的问题出现,共同探索、发现,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与交锋中,知识点逐步被点化,难点逐步被突破。学习变得非常有趣并且富有创意,从而实现了经验的共享、情感的共鸣,学生也体验到了知识获得的满足,感受到了数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因此,在教学中,如果遇到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不妨让他们相互间辩一辩;遇到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让他们议一议,从而自主地进行对话,相互启发,相互唤醒,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让问题在对话中得以解决。
  
  四、生与自我对话,升华认知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除了要和教师、教材、其他学生对话外,教师还应该引导他们和自我对话。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性,还能增强自我评价的意识和反思能力。在学完一节课后,老师可引导学生自我提问:①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能完成有关练习吗?②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③我能提几个问题吗?我还想知道什么?老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使他们能够抓住重点、难点;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告诉他们应采取什么的策略来加以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当前的学习范围,则应鼓励他们去查阅有关书籍。此外,老师还要帮助学生把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他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能力的提高、认识的升华。
  
  五、根据实际需要,促进动态生成
  
  对话过程要求对话双方表达自己真实的理解,因此,对话本身必然具有动态性。教师要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适时引导对话,并将其作为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只有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才能充满智慧。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在解决的过程中就比较主动、积极,效果也远比老师预设问题让他们解答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可以只预设问题情境,而让问题在学生中生成。如教学“混合运算”时,笔者出示了一题:电器商场彩电每台980元,一台空调的价钱比一台彩电价钱的3倍还多120元,________?让学生大胆提出数学问题。同学们兴致很高,有的提出:“一台空调多少钱?”有的说:“一台空调的价钱比一台彩电的价钱贵多少元?”还有的说:“两种电器各买一台共需多少元?”此案例中,对话问题就不是教师提出的,而是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提出的。由学生生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并做出解释,能够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体味到知识意义生成的乐趣,享受知识发现过程的愉快感受,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总之,对话彰显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对话”的课堂,引领他们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使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以交融,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