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尊重学生感受 缔造和谐课堂

作者:陆 萍




  本学期,笔者执教初二年级8个班的音乐课程。其中,在初二(8)班教唱歌曲《桑塔·露琪亚》时,一位同学“反抗”的声音,竟引出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我感触颇深。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桑塔·露琪亚》,并能总结出歌曲体裁的特点。在教唱歌曲这一环节中,笔者按照正常的教学设计进行,首先,让学生们熟悉一遍歌曲,使他们通过聆听,感受出歌曲的体裁形式。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欣赏: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来演唱?听完之后,有同学很快举手回答:“稍快、热情地。”这于课本上所注明的答案是相符的。于是,我开始准备让学生跟琴学唱这首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归纳、总结出船歌的特点。突然,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声音:“陆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她说,“应该用柔和的声音、稍慢的速度来表现歌曲。”于是,我请她说说理由,她思考了片刻后,说:“歌词描述的是在宁静的夏夜里,小船漂浮在水面上,随着微波和清风起伏荡漾着。用柔和的声音体现寂静的大地、幽静的深夜、宁静的湖面更准确、更到位,用稍慢的速度更能唱出三拍子的轻舟摇曳感。”教室里变得很安静,紧接着,就有其他同学表示自己也有同感。当时,我的心里非常紧张,心想:这课本上明确写着答案,该怎么办?要是不尊重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学生们一定会很失望,这样不仅会影响他们学唱歌曲的情绪,还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我快速地思索了一下,脑海中闪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宁静的夏夜里,小艇在微风轻拂的湖面上随着微波荡漾着,人们悠闲地坐在小船上摇着船桨、哼着小曲……这位学生分析的也不无道理。于是,我赶紧整理了思绪,镇静下来,脑海里迅速放弃原来备好的教案,笑了笑说:“好,那我们先一起来分析一下歌曲,然后再根据你们自己的理解和分析的情绪、速度、力度来演唱吧。”随后,我就先找了一位同学来朗读歌词,但他在朗读的时候,力度、速度、音量、情绪等表现得都不够,其他同学都着急得站起来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见此情景,我就从该用多大的音量朗诵才适宜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给予适当的讲解,接着就朗诵的速度、力度和他们共同商讨,尽可能地尊重他们对歌词的分析。最后,我又请刚才那位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学朗读歌词,并同时播放歌曲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让同学们感受情境美,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变化与歌唱内容情绪变化一致的和谐美。这时,那位同学的情绪也随着音乐被调动起来了,她的语速、语调、情感打动了所有同学,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她那充满深情的声音深深地感染了。当朗诵结束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我给同学们范唱,让他们认真感受音乐是怎样表现歌曲内容的、旋律与歌词有什么联系、演唱者声音强弱的变化对表现歌曲有什么作用,等等。带着这些问题,让同学们进行了现场的欣赏。歌曲前半段描绘的是幽静的深夜、温柔的月色、明亮的星空、平静的海面、轻拂的微风,我用弱力度、柔和平静的声音、稍慢的速度来演唱;后半段旋律进入了高声区,是在怡人的夜景下,作者情不自禁地对女神热情的呼唤。我张扬着笑脸,伸出了双臂,始终不偏离“以情带声”的轨道,稍稍放高了音量,呼唤“桑塔·露琪亚”时,我怀着对女神的崇敬,柔和地、亲切地呼唤着心中的女神。当我饱含激情的演唱结束后,教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我的歌声打动了学生,他们热烈的掌声也证明了我对歌曲的诠释正是他们所理解的。因此,等到让学生学唱歌曲时,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旋律。在唱前半段的四个乐句时,我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反馈给学生,如“我没有感觉到海面的平静、月色的温柔”或“大家的声音真的使我感受到微风的吹拂”等,目的是让他们始终处于歌唱的意境中,并带着情感与理解去调整气息力度,努力用声音去描绘歌词的意境所传达出的美的信息。这时,我真切地感觉到,这样的教唱歌曲远远比在其他班上用专业术语给学生教学来得更直接、更生动、更有效。在学唱高音区时,顺利得出乎我的意料,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说是以饱满的声音在热情地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呢,但在呼唤女神的名字时,又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所以声音非常亲切、柔和。此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他们的听觉感受,相互之间作出相应的评价,歌曲中有关音乐知识的问题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并且还很快地总结出了船歌的特点。
  下课后,我就该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就歌曲的整体风格(欧洲船歌)而言,距离学生的生活及听觉习惯是有差距的,他们对该首歌曲所描绘的地域风情的了解也甚少。在教唱歌曲之前,我为了省事,便什么都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既没有很好地从感官入手,也没能带领大家认真地分析、讨论歌曲、歌词的意境,只是欣赏了一遍歌曲之后,就按照课本上的提示,用专业术语来教学生唱,而没有充分地尊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所以演唱效果也不太令人满意。在接下来的教学当中,我及时总结了经验,先从调动学生的感官入手,以激发兴趣为先导,并带领他们观赏了风光片《威尼斯》,使其了解船歌产生的地理环境。影片中的小桥、河道、狭长尖头的小船,河边高大的欧式古典建筑,立刻将学生带进了异国地域,加之画面的背景音乐《我的太阳》的衬托及如诗般的解说,更使他们的身心饱享着威尼斯水城别致的美。歌曲中“海面”、“小船”等意境立即生动地印入到他们的脑海中。这样,学生就有了感性体验,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了解“船歌”、学唱“船歌”的愿望。此外,还有学生和我声情并茂地朗诵、分析歌词、范唱等,让他们有了现场的体验。其实,早在古代《毛诗序》中就有这样的记录,“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唱应该是在自然心理状态下,对所唱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有强烈的表现愿望的艺术表达形式。让学生处于最佳的歌唱状态,使他们真正地从内心而歌,并带领他们走进歌里,融入到歌的情境里,这样,歌唱的表现力才能得以提高,才能完成一个心智合一的审美过程,从而为进一步表现歌曲,做了心灵及情感上的“煽动”及沟通,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对于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感受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歌词意境、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等。只有尊重了学生的思考,才能发展他们的独特个性,使他们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享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师生互动、师生共舞的健康有序、宽松和谐的音乐课堂。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他们思考的欲望,扬起他们创造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