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关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作者:赵 平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把握的基本点,并探索建立几种典型课型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此外,还理性地分析了当前应怎样构建高效课堂,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指导方法。
  【关键词】有效课堂 核心标准 结构模式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模式化、单一化、呆板化的倾向,课堂效率不高,气氛不活。那么,应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呢?本文分析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把握的几个基本点,并探索建立几种典型课型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
  
  一、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把握的几个基本点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着力构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清晰明了,且必须集中反映大纲(考纲、课标)的基本要求,此外,还要能结合学生实际。在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教学开端展示目标、教学过程围绕目标、教学结尾回归目标,以实现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
  2.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的地位是否得以承认,作用是否得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广度是指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而深度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可见,如不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没有进行思维激活的教学,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3.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注重差异,而全体学生得以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宗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每个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因此,教学设计、内容组织、例题选择、讲授方法等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基础性和可接受性,以使他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选择,并积极参与。
  4.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得法,重在启发。教师选取教法及媒体等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力争调动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以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为标准。选择教学方法,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得以提高。
  5.师生关系和谐。充满友爱、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师生教学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还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沃土。为此,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公平对待、并赏识信任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关系。
  总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建构一个合作而非单一的、探究而非灌输的、开放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主体性发展的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和研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个别差异,并强调全体发展。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的教学基本结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反对教学的模式化、千篇一律,而提倡追求教学的个性化,但同时,教学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基本特点。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应有其基本的教学结构,不同的课型也应有基本的教学要素,而不同的教学要素应构成不同课的基本结构。
  根据教学的任务以及所采取的方法,重点介绍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这三种课型的教学结构。
  1.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目标导学?邛合作探究?邛点拔释疑?邛变式训练?邛拓展提高?邛归纳总结
  2.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考点解读?邛典型引路?邛方法点拔?邛变式训练?邛拓展提高?邛整体建构
  3.讲评课的基本教学模式:目标导入?邛问题引领?邛点拔释疑?邛变式训练?邛反馈巩固?邛整体建构
  以上各要素的解读:
  (1)目标导学:教师精心设计导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导学提纲),并简要说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等,使学生在满情兴趣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并通过自学、主动接受,初步感知所学的知识。
  (2)目标导入:这主要表现在讲评课型中,直接讲明训练题或考试试题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的和要求,考纲(大纲)中对本知识点的能力层级要求,并依据这些要求直接导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进入教学。
  (3)合作探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多思多想,比较分析,并展开论辩交流,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此环节应多花费一些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教师对疑问可采取提问、点拨的方式,引导他们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师生合作等形式来探究问题。在课堂上,要引导他们在辨析问题上下工夫,以使其理解更深入,思路更清晰。在合作探究中,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放手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疑问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多方面发散思维,并敢于发表见解。
  (4)点拨释疑: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所产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的、富有启发性的、侧重于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的讲解。此外,还要坚决杜绝不顾学情、整体讲解,或一讲到底的做法。
  (5)变式训练:变式是为了突出本质特征,从而变换非本质特征的一种呈现方式。教师出示部分精选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进行当堂训练。练习的题目要精,且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和一定的综合度。在这一过程中,可安排部分学生上台板演,有条件的还可通过视频来展示部分学生完成的练习,以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暴露出疑难和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错误及不良的答题习惯,从而及时给予反馈、纠正。此外,还要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基本点,使学生在不同的例子中感悟知识的变化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形成“双基”。
  (6)拓展提高:使学生在基本掌握了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重组和升华。目的是使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必要的迁移和延伸,从而使他们在不同情境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设计问题,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变式思维等。
  (7)归纳总结:是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主要是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学科思想等方面进行整体建构。
  (8)考点解读:教师要阐明“考纲”及“考试说明”对本知识点的能力层级要求,并分析近年来所有高考试卷的相关考试内容、题型特点、分值分配等情况,从而预测新一年高考在本知识点上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复习要求。
  (9)典型引路:教师出示精选的高考题或其他典型例题,在学生试做以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分析、讲解,重在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性和趋势性内容,从而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熟悉、掌握高考题型。
  (10)方法点拨:教师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对本知识点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提示归纳,力求系列化、系统化、网络化,并明确提出复习的目标要求。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思路进行总结,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等,努力使知识能力化,从而为下一步的自主复习打好基础。
  (11)整体建构:是对教学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方法体系上的全面构建,是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复习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进行整合、嫁接,并通过知识树、知识结构图的载体将知识、方法间的逻辑联系形象地反映出来。它不仅包括对知识的系统建构,还应包括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或几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锻炼他们的建构能力,从而培养起建构意识,使学习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
  (12)问题引领:这是在讲评课中围绕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拔式地释疑讲解,重在引导他们对错误进行原因分析,从而培养他们解决同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这是“问题引领”的前提:要在课前全面批改学生的试卷,并统计他们平均分、优分率、及格率、低分率和各题的得分率等。此外,还要积累各种易错答案,分析得分率高低的原因,从而根据答题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设计好教学过程。
  (13)反馈巩固:在讲评课中,进行了变式训练后,就应对学生的训练内容进行绩效的反馈,以检测他们对讲评内容的知识点是否进行了巩固,能力是否形成,并再次发现错误及不良答题习惯,然后及时予以反馈、纠正。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拓展提高,使学生学会迁移应用,从而强化、巩固复习效果。
  (14)引发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从教材或生活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教学结构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
  
  不同课型需要把握不同的结构要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教学目标和要求、科目的学科特点、教情和学情、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特点等,有取舍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结构,从而优化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和方法,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活动的效果得以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是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更强调学生的主观认识,并重视建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因此,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师生、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要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并旨在使学习者对知识形成真正理解,此外,还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及他人学习的反思,从而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