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探析教学案例的选择标准

作者:艾和华




  【摘 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表明,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教学案例选择的五个方面的具体标准。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 标准探讨
  
  一、问题缘起
  
  历史与社会课程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使他们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从而把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表明,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根据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准备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
  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首先应当从案例的教学目标出发,并适当兼顾教师和学生的喜好标准。即教学案例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或易于理解的,以便于他们进行感知和理解;教学案例应该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以便于学生从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教学案例应该能准确地反映理论的实质,并把相应的概念和原理渗透到其中,以便于学生准确把握。
  
  二、案例选择的具体标准
  
  1.真实性和典型性相结合。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描述的是完全真实的特定的现象或实况,因此,教学案例不能杜撰和虚构,且绝对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事实”来代替。因为只有发生于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的“故事”,才有可能引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并吸引他们进入到案例的情境中去,所以只有具有真实性的案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的热情,才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挥迁移作用。如在学习有关诚信的内容时,笔者引入了《新闻观察》当期播出的一档节目:上海市某区派出所在执法的过程中,查封了一家窝藏在某居民区隔壁的非法、无证药品加工的地下小作坊。因为这一案例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记录,而且关乎自身的切身利益,这就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分析这其中的诚信问题时,他们各执一词,并对自己的观点作了有理有据的论证,从而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其实,真实性与典型性并不矛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既要注意到真实性,同时又要兼顾典型性。一般来说,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规律就越是深刻,蕴涵的道理也就越具有回味感,其普遍意义也就越大。也就是说,越是典型的案例,越具有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的可能性,并有利于他们进入到“角色体验”与“情景体验”中。因此,教师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加以深入剖析,使学生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为他们提供一个实践中存在的解决问题的模式,从而掌握某些管理策略、技能和习惯。
  总之,选择那些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对于促进学生把实践经验同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2.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1)案例必须具有系统性。教师在一个学期内所选用的所有案例应该相互联系,并进行分层、有序地编排,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案例整体排列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功效。因此,在每个新学期开始之前,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内容都有所把握,大致明确所要选用的案例类型。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全局和整体的观点来安排课堂教学的案例,使它们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而不应该割裂了教材内容的整体联系,更不能违背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认知发展规律。
  (2)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案例是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的,所以应该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以及教学需要来选择和编排案例。同时,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还是注重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的教学,这一探究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案例教学正是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对八年级上册“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中“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这个知识点,教材是这样表述的:“从11世纪起,经济逐渐恢复,人们开始频繁地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原有的城市复苏,新兴的城市也不断涌现。”有些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教材前面说,在中世纪庄园里的农奴是没有人身自由的,那么这里所说城市居民是否也没有人身自由呢?”有的学生则提出:“农奴都在庄园里劳动,不能随意离开庄园,那么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难道是庄园的贵族们都搬到城市去居住了吗?”这一文字案例的内容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矛盾,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使教学显得很有针对性。
  3.潜隐性和适中性相结合。如果一个案例的结论或答案,学生一看就非常清楚,或者即使深入研究了也摸不着头脑,必然难以激发他们思考、分析、讨论、争论的兴趣和热情,那么,这样的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因为“教师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
  案例教学应该尽量使学生处于一种“拟真”的环境中,以培养他们的临事决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应优先选择那些答案具有一定的“潜隐度”,却又难易适中的案例。一般来说,这种案例多属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如典型的事例或两难问题。这些案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使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并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通常,这类案例的答案或结论也比较潜隐,学生只有通过分析、讨论、交流才能得出结论,有的案例,甚至很难得出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这样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接近,也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4.丰富性和精炼性相结合。案例既要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包含问题。案例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对其中的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和论证,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他们的智能。优秀的教学案例能够引起学生进行批判性和分析性的思考,以便对问题及其潜在的解决方式进行评估。因此,案例中应当包含有足够的、能够进行深入分析的相关信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把案例中是否提供了丰富的相关信息作为一个选择标准,如案例决策者已有的信息有哪些,作出决策时所应知晓的信息有哪些,是否还有附加信息,等等。其次,还要看一看这些信息的存在是否服务于一个有用的目的,是否是决策所需要的,等等。
  例如,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内容,笔者呈现了这样的教学案例:“我邻居家上个世纪80年代末原有的一台黑白电视机‘退休’后,由一台18英寸的彩电取而代之,使用至今没修过一次,图像清晰,色泽丰富,看得也蛮顺心。可是,近来子女频频劝导他们换一个大屏幕的电视!还开导说,现代人的消费观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了,应该适应潮流,要学会享受生活。被他们这么一开导,他们的父母也感到有些困惑了。两位老人细细思忖,尽管经济上尚有换大屏幕彩电的能力,但换了以后,这台好好的18英寸彩电该如何处置?卖了吧,可惜!不卖吧,让它自然消亡,物不能尽其用,这算不算浪费呢?如果是属于浪费的话,那么与子女所说“适应潮流”之间的矛盾又应如何解决?”
  这个案例就发生在我们周围,可知其主题是真实的。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较多,同时,针对彩电究竟是换还是不换,也有着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而且其中又蕴涵着传统与现代、节约与享受等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这样,就为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提供了条件。
  当然,教师选择的案例数量不能太多,每个案例的文字不宜过长,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视觉和意识上的疲劳,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与同类相关的案例进行比较,以选择那些比较精练的案例。
  5.自主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真正成为案例研讨的主体。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获取相关信息,充分体验角色,并设身处地地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自于真实的社会情境,学生需要融入其中去体味和感悟。例如,七年级上册“水上都市——威尼斯”中提到“六七百年前,这里是地中海沿岸著名的商业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威尼斯一度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商业城市。”那么,为何威尼斯后来会日渐衰落呢?教材正文中又未提及原因,但是教材中的“阅读卡”栏目告诉学生这是“土耳其人截断了通往东方的贸易路线,欧洲人又开辟了新的航线,地中海作为贸易通道的地位日益下降”的缘故。然而“阅读卡”内容十分简明,只是点到为止,学生阅读后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渴望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如威尼斯鼎盛时期呈现出怎样的繁荣景象?欧洲人又开辟了哪几条新航线?等等。这时,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资料,使知识的获取途径向课外延伸,从而使他们拓展了知识视野。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通过生活实践来实现。不动嘴,永远不会说话;不动腿,永远不会走路;不动手,永远不会生产劳动;不动脑,永远学不会思考。”因此,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生活实践,离不开从“做中学”。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律教育出版社,2004.
  [2]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