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陶宏春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阅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不仅贯穿并主导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还对培养学生一生的学习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繁重的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只把阅读当成一种任务,致使阅读能力偏低,从而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应首先进行阅读教学。笔者尝试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开展阅读活动,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尤其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教师更应努力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使他们愉悦地参与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需要的语文知识。那么,应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故事激趣。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门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开始,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如在讲故事时,讲到关键处,在学生期待大结局之际停下来,设置悬念,要求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再向他们推荐相关的书籍,告诉他们答案就在书里,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渴望。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并主动参与阅读,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2.营造环境。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图书,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3.课文引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以及他们的奇闻逸事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三顾茅庐》一课时,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告诉他们在《三国演义》里对这些历史事件有更详细地描述,从而引导他们的阅读。
  此外,还要让学生轻松地参与阅读活动,尽情享受阅读的美,而不能把阅读当成一项任务。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适当降低他们的阅读要求,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充分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点,使他们记忆大量的文章,并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理解、消化,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传授阅读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文,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还应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再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语文材料,扩大知识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使他们“会学知识”。只有当学生会学了,他们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以“精读课文”为例,首先,指导学生把从课堂中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培养他们自主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1.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事情的起因、结果及其大意。这样,才会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应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再让他们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由于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而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再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时,先让他们猜猜该书的主要内容等,能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道理。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等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等,也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等,还可以对文章进行点评。
  (3)写读书笔记。一是眉批笔记。这可以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等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较长、较深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即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并保存下来。
  
  三、开展阅读活动
  
  实践证明,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多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1.诵读诗文。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或古诗,这样不仅能增加他们语汇的积累,还能促使他们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
  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这样,就能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并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大量阅读。
  3.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或一篇美文”的读书活动。学生自己筛选后,再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或一篇美文。他们为了表现自己,必定会行动起来,然后对所读的文章进行筛选。这样定期举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积极评价,彼此启发,共同进步,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4.开展诗歌鉴赏会。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除了应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翻译外,还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体味诗人创设的艺术境界。通过带领他们进入诗歌境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5.交流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应鼓励学生多动笔墨,不仅要多做圈注、批点,还要整理、归纳、摘抄、写心得等。同时,可定期展览学生的阅读成果,并选出优秀笔记予以奖励,以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培养阅读感悟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能力,这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归宿。
  总之,阅读是人类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更应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给他们更多鼓励,并注意方法的指导,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