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语文教学需要“广积粮”

作者:林海英




  【摘 要】语文拓展式教学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并扩大其思维领域,从而发展他们的人文素质,提高读写创新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从途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拓展式 途径方法 注意事项
  
  一、问题缘起
  
  语文拓展式教学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从而发展他们的人文素质,提高读写创新能力。通俗地说,就是结合教材,使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背景知识,多思考一些问题,让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作文。但是,很多教师在开展拓展式教学时都走入了误区。例如,对拓展教学的教材没有经过精心选择,也没有明确的拓展教学目标,只是为阅读而阅读;有的课文内容还没有等学生理解、感悟,就忙着进行课外拓展,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状况;有的老师在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找资料、印讲义,却只在下课前才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课外进行阅读。这样,就会由于没有有效的检查反馈加以保障,学生常常敷衍了事……导致拓展式教学流于形式,且无法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那么,在语文教学的工作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进行拓展式教学呢?
  
  二、语文拓展式教学的途径
  
  1.从主题的角度进行延伸拓展。在语文课本中,同样的主题和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思考,使他们轻松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笔者就把它和席慕蓉的《乡愁》一起讲解,然后又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比较。在比较分析了这几首诗后,再让学生回忆关于“乡愁”主题的诗词。这时他们表现得非常踊跃,一口气背下了如崔灏的《黄鹤楼》、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好几首古诗。在延伸拓展和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诗歌在写法方面的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主题的道理,从而使自己开阔了视野,也找到了新颖的观点。
  2.从情节的角度进行延伸拓展。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续写来展开:通过续写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供给一个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其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如教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追查说真话的人的情形。教都德的《最后一课》,可以设计下课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等等。再如,教《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则可以让学生说说“我”从万芳家里拿回羚羊木雕后,父母对“我”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情节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3.从文体的角度进行延伸拓展。在说明文教学中,笔者先从课本中选取了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苏州园林》,并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了问题,先学生精读,然后再分组讨论,以解决问题,最后,老师再加以点拨。接着,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进行比较阅读,并要求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基本理清了“说明文介绍事物的特点时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一种阅读思路。在议论文教学时,笔者则从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总结归纳讲起,然后指出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又在文章的结尾。如《谈骨气》的论点在开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点却在中间,这些都需要去发现、去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4.从作家的角度进行延伸拓展。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教师可借学习课文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同一作家的相关作品,帮助他们全面地了解作者的风格。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如《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当然,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有差异,因此,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学,并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从而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中。这样,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本,再加上广泛的拓展性阅读,就可以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和各个时期的文学风格,形成一个由内向外,厚积薄发的过程。
  5.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延伸拓展。茅盾的《白杨礼赞》主要以感情变化为线索,采用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师可分别找几篇类似于这三点写法的文章提供给学生,如杨朔的《荔枝蜜》、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然后,师生一起分析,归纳出这些文章的行文构架。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感悟,或模仿,或变化,或创造,进行该类型的写作练习。
  6.从语言的运用方面进行延伸拓展。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段话形象地写出了百草园之景,其中,既写植物,又写动物;既写静景,又写动景;既写物的状态,又写了人的活动。语言清新自然,准确凝练,且富有抒情气息。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语气、句式进行模仿,然后再要求他们写一段话。在平时的学习中,笔者通常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最精彩的文段背下来,如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前两段,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另一方面,还提供了大量的抒情语段让学生揣摩、分析,总结散文中抒情语段语言的一般特点,以备写作时进行灵活运用。
  
  三、例析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语文拓展式教学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服务的,它的方式应该是灵活的。
  1.热身。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前,笔者让学生自己先去找描写乡愁的古今诗词,用于上新课前交流。当学生们吟诵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等诗句时,乡愁的味道就已经带出来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兴趣渐浓。所以,课前的拓展阅读,无论是教师准备材料,还是学生收集材料,这样的“热身”都有助于学生倾注情感、融入课文,并为课堂教学服务。
  2.补白。对于一些内容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朗的文章,就需要设计一些拓展环节,以达到“浅文深究”的目的。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笔者觉得学生对父亲的爱子深情是一目了然的,但对“父亲”的精神内涵还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因此,就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聊聊你的父亲,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释疑。在《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面对酒客们的嘲笑,说了句,“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很多同学对此不理解:窃就是偷,为什么轮到读书人身上,就不能算偷了?于是,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拓展阅读环节:出示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阳城》一文:“城字亢宗,北平人,代为官族。好学,贫不能得书,乃求入集贤为书写吏,窃官书读,昼夜不出。经六年,遂无所不通。”孔乙己对于这篇文章,一定是读过的,因偷书而被打,他碍于面子,不肯承认偷,就说是拿了人家的书去读,以此来搪塞。再联系他随后所说的“君子固穷”之类的话,可知他把自己与韩愈所赞颂的穷而好学的阳城视为同类。如此拓展,不仅起到了释疑的作用,还帮助学生领会了孔乙己的那种迂腐、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4.比较。在拓展式教学中,固然要讲究广度,但更应注意深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截取于宽泛的知识体系中,学习这样的知识难免要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这时,拓展式教学就可以大显身手。可以让学生抓住教材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深入。例如山水,许多作家都写过,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如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同样是山水游记,但各人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粗细、立意和风格等都不一样。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有利于启迪其思维。
  
  四、拓展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要有明确的拓展目标。无目标的拓展式教学不是教学,而是课堂游戏。因此,在拓展式教学时必须先制定一定的目标:“是掌握作家的创作情况呢,还是把握文体知识?”“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呢,还是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在拓展目标的选择和制定上,可由教师来完成,也可由学生自主完成,但都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要符合学生当前的阅读水平,且要有吸引力和挑战性。
  2.内容、形式并重,要掌握好拓展的分寸。在拓展式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拓展内容还是拓展形式的选择,教师都要形成球形意识,即形成一个以教材的知识能力、情感熏陶、价值追求为球心的一个球形,并通过拓展教学向外辐射,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比如,课上拓展阅读段落的选择,因课堂教学和单元内容的限制,必须是篇幅短小精悍而字句皆是珠玑的文段。如果内容富有极其深刻的意蕴,而且它的某个特点又和所学课文的某一点相似,就可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因此,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机会,并做到深浅适宜。
  3.要注意方法上的点拨和指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由课内教材阅读到课外文本阅读的拓展形式很感兴趣,但又普遍不知道应该怎样拓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方法上予以指点。在拓展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动手:圈一圈,划一划,批一批,评一评,随时写写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倾听并记下他人的拓展成果,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拓展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并以课堂记录的形式固定下来,为拓展之后的自我创新做准备。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关注人本身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拓展式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数量的积累与熟练技巧形成的密切关系。教师应立足语文课本,积极开展拓展式教学,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从而引导他们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并真正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辉,周娜等.新课程:语文教育这样改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王东华.从点式阅读到面式阅读[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