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浅谈音乐教学的技能技巧

作者:韩晓莉




  如何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怎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欣赏和歌唱教材中的曲目,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歌曲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欣赏、歌唱爱国歌曲和健康歌曲的兴趣谈几点看法。
  1.用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
  这里的情感是指教学过程中真实的情感和歌曲本身的情感。歌唱是发自内心世界的精神活动,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应注意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应把歌曲本身的情感倾向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体会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在唱歌时能全身心地投入,把歌曲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心声。
  2.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新歌曲教唱前的导言,是点燃学生兴趣的导火线。引人入胜的导言,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唱欲望。所以导言的设计要形象、精练,歌曲作品的分析、提问、设疑要生动明了,语言的节奏、速度和语调要适中,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想象力。
  3.用对比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一首歌曲是好是坏,如何演唱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涵,不是凭教师一句话就能使学生信服的。如果教师只简单说什么样的歌曲是好的,谁演唱得好,谁唱得不好,学生不一定相信。特别当触及到学生心中的“偶像”时,教师最好不忙于下结论,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例如,教唱内蒙民歌改编的《赞歌》,这首歌曲是由胡松华首唱的,通俗歌手毛宁也翻唱过这首歌。为了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含义,可以先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对作品及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和介绍,让学生边听边体会。当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后,教师可以把毛宁用通俗唱法演唱《赞歌》的录音与胡松华的演唱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就会发现,胡松华的演唱无论从演唱技巧、情感的表达、情境的处理方面都比毛宁的通俗唱法更能体现歌曲的意境和要达到的效果。这样的对比,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又不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学习这首歌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4.以多种形式巩固新学的歌曲。
  学生学习了新歌曲后,如果不加以巩固,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为巩固新歌让学生多次重复,也会影响其积极性,所以巩固新歌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当一首歌曲教唱以后,可以让学生参与进行巩固。例如,教师唱一遍,有意省略几个音,让学生把少的音唱出来,通过提高音乐听辩能力来加强记忆能力;可以把一些速度、力度术语列出,由学生把这些术语表现出来;也可以用竞技方式,把学生随意分组,按组演唱或朗诵歌词,将录音播放由全班讨论欣赏。这样既巩固了歌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其他几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讨论歌词故事情节或重编歌词,辩别乐曲的反复、问句、答句等结构,对歌词进行理性分析。
  (2)将几首歌曲编成“联曲游戏”对音乐主题记忆,进行音乐创作思维训练。
  (3)教师教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边唱边跳,或者学生伴奏,融歌、舞、器乐于一体。
  (4)歌唱时,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影视歌曲进行联想记忆,用图片等媒体强化学生记忆;介绍歌曲所描绘的历史、风土等生活情景,进行辅助记忆。
  5.用灵活的范唱激发学生的热情。
  歌唱教学,教师范唱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教师在范唱时要灵活多变,就不会使学生产生“腻味”感。教师范唱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1)范唱的方式和次数依据实际的情况来择定,如教师自弹自唱、利用卡拉OK演唱、组织学生范唱、学生伴奏教师范唱等。
  (2)范唱的次数不宣过多,要根据学唱以前及学唱过程中练习的具体情况安排,如特殊的节奏,特殊的演唱风格,要求特殊处理的艺术效果等。
  (3)范唱结束后,启发学生简要讨论。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歌曲,以便在练唱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范唱的声音特点,艺术处理的外部表现形式,为学唱起来“预知学习”的作用。
  (4)范唱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5)范唱的时间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6.用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在歌唱中,学生的站立姿势、呼吸、发音、咬字、吐字、情感等都直接影响演唱的水平,所以,在教唱歌曲时也要注意技能方面训练。在学生学唱时,要求他们要有正确的发声技巧和姿势等,要求他们身临其境地演唱,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意识。对于在歌唱中学生出现的不规范的动作和行为,必须及时纠正,使学生养成追求科学方法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7.巧用指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教材中的歌曲从体裁上看主要反映时代气息,激发斗志,培养学生情操;从演讲形式上看有齐唱、合唱、轮唱和独唱。因此,需要全体学生步调一致,有善于合作的精神,既不能过分强调自己,又不能“偷赖”。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善于合作的精神。在进行合唱、齐唱和轮唱时,要尽量采用无伴奏练习,教师指挥的手势应明确,及时提醒他们注意指挥的手势、动作细微的变化等。必要时,可将学生因不注意导致演讲不协调、不整齐的录音进行播放,让学生体会“步调不一致”所带来的后果,从而达到融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