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11期

庐山上看唐伯虎的《庐山图》

作者:田萍





  此次游庐山,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庐山博物馆珍藏着唐伯虎的传世之作《庐山图》。唐伯虎,明代江苏吴县人。少时聪颖过人,29岁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连科场舞弊案被革黜。后游历名山大川,性格放荡不羁,才华横溢,钟情丹青,卖画为生,留下不少诗和画,是当时文坛上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家。
  据史证,唐伯虎的这幅《庐山图》,绘的是庐山三峡桥的山水景物。三峡桥,即今日观音桥,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七年。鬼斧神工,宛如天半飞虹,横跨于含鄱岭南的三峡涧上,长24米、宽4.5米、高10.7米,全部是由石头砌成。然而,就是这么一座气势宏伟的大石桥,在唐伯虎的笔下却变成了:朔风怒号、云雾弥漫、古木摇曳中一座摇摇欲坠的小木朽桥。如此反差,在丹青界,实乃少见。特别是桥下涧水湍急,桥上一童子正在挥鞭驱赶着不堪负重的瘦驴,更让人浮想联翩。画面左上方唐伯虎亲题了一首七绝:“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羸骖强策不肯渡,古木惨淡风萧萧。”看画品诗,无论是诗还是画,都给人一种寒气逼人、气氛压抑之感。因此,这幅《庐山图》放在风景秀丽的庐山是独一无二的。
  被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为什么会构思绘出这样一幅凄楚悲凉、一片冷岭萧瑟的画面境况呢?说来这主要与他当时的处境是分不开的。唐伯虎所处的时代,朝廷早已没有了洪武年间那种励精图治的锐气,宦官专权,一场反对中央集权的斗争正在当时的江西南昌宁王府酝酿。为了网罗人才,宁王朱宸濠曾派人专程到苏州礼聘唐伯虎。唐伯虎来到南昌,住了一段时间后,逐渐发现朱宸濠要他来南昌的真实意图。他孤云野鹤闲散惯了,且对明王朝的统治早已失去了信心,哪里还愿意卷进这场如临深渊的残酷政治斗争中去?他既已成为笼中之鸟,怎样才能脱身呢?思来想去,只有装疯卖傻,唐伯虎一直闹到大庭广众之下赤身露体,朱宸濠看到他如此丑态,哭笑不得,以为他真疯真傻了,只好差人包点银两,打发他回老家。在回老家江苏的途中,他顺便游览了庐山栖贤谷,触景生情,绘下了这幅《庐山图》。在画中,他以飘摇于朔风中的三峡桥象征明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用涧中鱼龙来比喻王室和朝廷的夺权斗争,而把自己则比喻成那只瘦驴,任宸濠鞭打、驱赶也“不肯渡”,不愿走向那“古木惨淡风萧萧”的去处,不愿做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殉葬品。
  诗言志,画寓情,唐伯虎的《庐山图》,正表达了他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一幅《庐山图》正是他正直心胸的写照,也是那个封建时代的见证,更是他借景抒情为明王朝送葬的一曲挽歌。
  
  (责任编辑:刘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