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10期

“开眼看世界”的 林则徐与其友魏源

作者:□ 朱天策





  史料考证表明,清朝最早向国内宣传西方文明的先驱是林则徐和他的挚友魏源。重温这段非凡的史实,有助于我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林则徐这位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他凛然正气,销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本文着力介绍的则是常被一般读者忽略的林则徐在长期的禁烟斗争中,从细心研究敌情入手,继而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被后人称为“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一面。
  林则徐(1785—1850),福建闽侯人,生于一个比较贫苦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自青年时代起,他就开始研读《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等经世致用的著作。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27岁的林则徐中进士,选庶吉士。从这年起到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林则徐历任编修和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起他先后在浙江、江苏、陕西、湖北、河南等地任职,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务,由道台升至巡抚。1838年12月(清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林则徐在第五次进见皇帝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烟毒泛滥最重的广东禁烟。1839年3月(清道光十九年正月),林则徐在广东采取果断措施,迫使英国鸦片商缴出鸦片近2万箱、2千余袋,6月3日在虎门当众销毁,取得了禁烟运动的重要胜利。
  但颇有战略眼光的林则徐冷静分析形势后认为,英国殖民者一定不会甘心失败,必然会来报复。为了长期斗争的需要,林则徐非常注意了解和研究“夷情”,特别是英国方面的态度和动向。为此,从1839年2月起到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林则徐在他的钦差行辕,组织人力翻译西方报纸和书籍,藉以了解“夷情”和学习自己迫切需要知道的知识。由于不懂英文,林则徐招募了当时社会上少有的专职翻译人才四名,他们是:早年印度塞兰普尔教会学校学生亚孟,在马六甲英华书院受过教育、当过北京俄国使馆拉丁语译员的袁德辉,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康华尔基督教会读书的亚林,以及在美国传教士家庭生活了八年的梁进德。他们按照林则徐的要求从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上翻译《澳门新闻纸》(即报纸)的相关内容,“抄齐,统订数本”,并按类别编辑成《澳门月报》,除供林则徐参阅外,还把其中有重大价值者附奏进呈给道光皇帝。为了直接探访外情,林则徐放下钦差大臣的架子,学习英语词汇,以应接见外国人之需用。林则徐曾直接向英国人喜尔询问英国与土耳其的情况;他请为他诊治眼疾的美国人伯驾参与西方《国际法》的摘译工作;他还向英国人喜尔和孟加拉人沙结了解鸦片的种植、制造、品种和价格状况。这在视外国人为“夷人”的时代,敢于学习“夷语”,在清政府的封疆大吏中是罕见的。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林则徐又命人从西方报刊上摘译评论中国的资料,编辑成《华事夷言》一书;由袁德辉和伯驾从瑞士人滑达尔1758年出版的欧洲近代国际法权威著作《国际法》摘译有关内容辑成《各国律例》,成了中国最早的国际法中译本,比美国牧师丁韪良1864年(清同治三年)出版的《万国公法》中译本还早了25年。林则徐还命人摘译了英国僧侣地尔洼的《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
  尤其重要的是,自1839年下半年至1840年,林则徐亲自主持翻译了英国人慕瑞(Hugh Murray)于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在伦敦出版的新书《世界地理大全》,并将其中译本定名为《四洲志》,这部世界最新政治、地理与国情著作是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布朗牧师赠送给林则徐的。它的译著问世非同凡响,从此开创了近代中国探索研究西方——西学东渐之风。
  由于国力的羸弱和清政府的腐败,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1841年7月13日(清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受投降派的诬陷,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戍边。次日林则徐离开居地镇海北上新疆,挚友魏源闻讯从扬州赶来相送。8月两人在镇江相会,同宿一室,对榻倾谈。林则徐将《四洲志》等译著和全部翻译外国书报资料赠与魏源,叮嘱他根据这些资料抓紧时间编撰出系统介绍世界各国的著作《海国图志》,以便中国公众及时开阔眼界,尽早了解世界。魏源早有此愿,当即郑重地接受了林则徐的嘱托。
  魏源(1794—1857)是湖南邵阳金潭人。他15岁中秀才,29岁中举,后屡试不第,捐资为内阁中书。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52岁时才中进士,官至高邮知州。是清代与龚自珍齐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一生勤奋好学,著述甚丰。中进士前长期在江苏充任地方督抚的幕友,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时,魏源常至林则徐幕内磋谈兴利除弊事宜,协助林则徐处理公务,两人成为挚友。
  1825年(清道光五年)魏源被江苏布政使贺延龄延聘入幕,帮助贺延龄在漕粮改河运为海运,确保京师粮食供应上大获成功,从此开始了他的“经世”实践。魏源还协助贺延龄主编120卷的《皇朝经世文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改革思想。1829年(清道光九年),他循例纳资为候补内阁中书舍人,内阁为清政府政令发出之所,典藏书籍极为丰富,魏源置身其中,博览群书,见闻日广,使他不仅更加熟悉和了解清代历史和典章制度,而且也领悟理解了其沿革与发展。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魏源的书斋生活,他坚决支持挚友林则徐的禁烟主张和抵抗政策,并接受了林则徐的推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加了浙东地区的抗英斗争。因投降派昏庸误国,魏源愤而辞职。1840年9月,攻占定海的英军军官安突德在浙江海面上被俘,在两江总督陈銮幕府的魏源应邀到宁波军营审讯他,并就安突德口供,旁采其他资料,写成《英吉利小说》,魏源自此开始对英国有了初步认识,萌发了“师夷”的思想,也形成了他写作《海国图志》的初衷。
  鸦片战争开始后,魏源在扬州密切注视着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运动和时局的发展,他理解林则徐的思想和正义果敢的禁烟措施,同时也为林则徐的个人安危和国家的命运担忧。林则徐被投降派陷害、革职谴戍的消息传到魏源耳内,他义愤填膺,怒作《寰海》诗十一首,痛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投降派的血口诬人,指责战和不定和自毁长城的可耻行径。当他得知林则徐即将北上赴戍的消息后,立即从扬州赶赴镇江,看望阔别五年、时运不济的挚友,彻夜长谈,接受了林则徐赠送的《四洲志》和全部翻译外国书报资料后,面对挚友的郑重嘱托和自己师夷思想的即将实现,魏源激动感慨不已,他又赋诗两首,追忆这次难忘的志同道合者的会面。他不曾料到的是,这次会面竟是两人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海国图志》遂成为两人友谊的见证和思想共鸣的结晶。
  1842年8月29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魏源得知消息后,受到极大震动。他敏锐地意识到,清政府因腐败而导致软弱,若不进行改革是难以为继的。他想通过清朝开国以来的历史找出盛衰之由,兴替之渐,再提出匡时济世的治安良策,于是写就14卷的《圣武记》,为《海国图志》的问世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半年后的12月,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编撰成50卷本《海国图志》,这部中国出版的世界地理历史专著是中国研究世界的开山之作,它以林则徐的《四洲志》为基本素材,又参考了魏源自己搜集、友人支援的历代史志,以及国外的舆图、书籍和外国传教士的最新著作,补充了很多林则徐无法找到的资料编撰而成书,较之《四洲志》更为全面、系统和完善。
  《海国图志》全书57万字,比8万字的 《四洲志》增加许多内容,50卷本刊行以后,普遍受到社会欢迎。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海国图志》由50卷本扩充至60卷本,文字升至60余万,书中增加了对海外各国的概况介绍,新书在扬州刊行。1852年魏源又亲自到澳门、香港实地考察,访求资料,继续将60卷本又补成88万字的100卷本,刊行于高邮。林则徐赠给魏源的有关鸦片战争的档案资料和组织翻译的《澳门月报》等国外书报资料,也都利用起来编入书中,在《海国图志》中分别注明“欧罗巴人原撰”、“侯官林则徐译”和“邵阳魏源重辑”。
  魏源在解释自己编著《海国图志》的目的时说:“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他揭露了英国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的侵略和剥削,特别是它的东扩直接对中国构成了威胁,并探讨了英国“兵贾相资”的海盗式贸易与致富政策,指出其原因是英国政治制度造成的,要对付列强的侵略,像中国这样的弱国只能学习它的长处来与之抗衡。
  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及其思想影响下,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洋务派开始出现并形成了后来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人物左宗棠主持重刻了《海国图志》,并亲自作序。另一位洋务派重要人物张之洞说:“近人若邵阳魏源于道光之季译外国各书各新闻纸为《海国图志》,是为中国知西政之始。”魏源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全面介绍,也给资产阶级维新派以重要启蒙。康有为早年读过《海国图志》,22岁时“复阅《海国图志》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梁启超则说:“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他还说:“魏氏好言经世之术,为《海国图志》,奖励国民对外之观念”。“自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割香港、通五口,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林则徐乃译西报,实为变法之萌芽”。
  林则徐和魏源不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不甘落后、倡导新思想的先驱!
  (责任编辑 舒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