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5期

读吴江《文史杂论》

作者:●李一蠡





  吴江同志一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到了晚年却又涉足文史领域。最近,他的部分文史作品已结集出版,名《文史杂论》。(青岛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颇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内容,这里且写一点我的读后印象。
  作者在这个集子的小序中,首先说明自己涉足“这个对我来说颇为生疏的传统文化领域,史学领域,只能算是人到暮年时的一种历史沉思,一点知识的补充,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出一点期望”。他在本书首篇文章《为什么要特别看重史学》中回答这个问题说:“马克思主义乃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就为学的根本来说,论从史出,古今皆然。中国古来经史之争一直延续下来,至今成为‘史论之争’。古今霸占论坛的‘经典原理学’为害匪浅,古今教条主义皆源出于此。”“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皆从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出”。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继续中国化,这个“中国化”,第一要从新的现实历史资料中去寻求,第二必须视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传统史学为重要的土壤。
  谈传统文化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谈传统史学,本书篇幅简短,但涉猎范围颇广,上迄先秦,下至当代。第一、二辑大体论述中国古代的国情,即这个社会的深层结构“是建筑在以氏族父系家长制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基础上的”,中国的奴隶制是宗法奴隶制,封建制也是宗法制,因而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相互交叉,或者说,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使两种制度的界缘模糊不清。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一定意义上也可说是一种宗法文化,孔子既是奴隶制的辩护人,又是封建大圣人,真可谓“圣之时者也”。明确地指出这一点,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又指出,从战国百家争鸣衍变为后来的“儒学独尊”,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即“学竞君择,适者生存”。“君择”的结果,自然只有适应权力需要的文化成为主流。这恰恰也是中国主流文化日渐僵死,终至落后于近现代世界文化的根本原因。
  第三辑多为近作,主要围绕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以及重建新史学问题,提出一些酝酿已久的思考。从对近代民主运动有渊源影响的“清初五子”,直到五四运动和近年又见升温的“新儒学”,都有论及(特别要提一下,最近上演的电视剧《太平天国》,而作者对于太平天国的失败,恰恰讲了一个别人很少提到的重要原因)。其中最能代表作者识见的,是通过评价从宋明清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浙东史学直至王国维大师(作者认为他是引导中国传统史学由旧入新的主要开山人物),说明在中国要真正创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决不能忽略继承传统史学的优点这件事,即要足够认识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因此也要认真研究王国维、陈寅恪这些引导中国传统史学由旧入新的重要人物。此外,作者对梁漱溟、陈寅恪、胡适这几位有代表性的大师级人物的评述,也很值得注意,至少我还很少见到过去对这些人有这样的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