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期

青海的撒拉族之乡

作者:●杨兆麟





  在我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有一个在历史渊源、性格特征、活动能力、风俗习惯、皮肤面容、穿戴服饰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的民族——撒拉族。这个民族约有87000人,其中6万多人聚居在青海省循化县,那里是全国惟一的撒拉族自治县。
  从青海西宁市出发,乘汽车向东南行驶,翻越高耸的拉脊山,穿过深长的峡谷,约四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循化县所在地——积石山麓、黄河岸边的积石镇。撒拉族之乡风光很美,碧绿的草地,茂密的丛林,清澈的溪流,满山遍野的羊群。
  撒拉族人原来生活在中亚的撒马尔罕一带,先民是西突厥人撒鲁尔族。在我国元朝时期,尕勒玛、阿合莽兄弟二人带领六七十人,赶上骆驼,驮着一部手抄的《古兰经》和食品、饮水、衣物等,“到东方去寻找乐土”。他们翻山越岭,艰难跋涉,历经两年多风风雨雨,最后剩下“十八条汉子”和一匹白骆驼,终于到达目前循化县街子乡的黄河岸边,定居下来,先是放牧、打猎,以后开始种植、耕作。他们渐渐和藏族、回族、东乡族通婚,绝大多数情况,是撒拉族小伙子把姑娘娶进门,撒拉族姑娘则和本族青年人结婚,繁衍生息,形成了撒拉族。撒拉族人的鼻梁稍微高一些,眼窝比较深。撒拉族姑娘皮肤细嫩,白里透红,身材修长,是远近闻名的“美人儿”,尤其是撒拉族的发祥地街子乡的姑娘,长得更为俊雅、秀美,是名副其实的“一朵花”。她们蒙着深绿色的盖头,长长地垂到背后,走起路来,轻柔地飘动,风姿绰约,显得飘逸、潇洒,点缀街头,引人注目。
  不仅仅姑娘俊美,整个撒拉族人都很有特点,他们聪明、勤奋、勇敢、强悍,吃苦耐劳,生存和生活能力特别强,而且观念开放,很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如唐古拉山这样的高海拔地带,筑路工程一般只有撒拉族人能够胜任。在达坂山上,亚洲最高的隧道就是撒拉族人打出来的。青海省海南州的一座水电站工地,两支施工队伍上去都垮了,最后还是从循化派去一支撒拉族人的队伍,才在一年半内顺利建成。从青海到西藏,循化县还有500多辆车从事青海至西藏高原客货运输,一年四季,来往穿梭,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雪,这支运输队伍也是由撒拉人组成的。
  撒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不吸烟,不喝酒,但很热情好客。宴请贵客的主人,高兴时还会给客人唱一首撒拉族民歌“撒拉阿娜一朵花”,歌词大意是:
  蒙着绿盖头,穿着红甲甲(即马甲),
  过去不出门,现在本事大,
  敢在街上去经商,敢到黄河淘金沙,
  苹果园里显身手,花椒树旁比高下,
  撒拉人民真可爱,撒拉阿娜一朵花。
  这首民歌曲调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含意深刻。已出版录音磁带。
  撒拉族之乡有优美的旅游资源,当地的森林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是一个避暑胜地,位于积石镇以东大约20公里处,周围是3000多米到4000多米的高山,山上长满了各种建材林、药用植物和观赏花卉,七月份平均气温只有摄氏15度多。山区有峡谷、瀑布、泉水、洞穴,可以钓鱼、划船、登山、赏花、探险,还可在万宝林里散步。在积石峡,黄河河道狭窄,两岸悬崖峭壁,落差大,漩涡多,水急浪高,可以和壶口瀑布比美。
  在积石镇以西五公里处的街子乡,还有一处“骆驼泉”,它是横卧在松柏和花果林中的一泓碧绿的池水,池畔西侧有一只石雕骆驼,附近还有一眼水井,反映出撒拉族人早年间从中亚来到这里定居的情景。
  在“骆驼泉”东边不远处,一片民房之中有一座素雅、壮观的清真寺,属青海第二大清真寺,寺的铁栅栏门外,左右各存一座古冢,上面都长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那是700多年前,率领乡亲们从撒马尔罕来的尕勒玛、阿合莽兄弟二人的墓,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把他们葬在了骆驼泉旁、清真寺前。当时他们驮来的《古兰经》,是世界上仅有的三部手抄本之一,属于非常珍稀的文物。这一抄本曾经被国家有关部门收走,保存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后来,十世班禅认为,还是应该保存在循化县原地为好,经过协商,又在20世纪80年代初取了回来,收藏在这座清真寺里。
  西距积石镇10公里处的文都乡玛日村,是已故十世班禅的故乡。在他的故居大门口,有一棵高大、繁茂的杨树,周围修了一道土墙,加以保护。听说这里原来生长着两棵杨树,如今只幸存下来一棵树,它在藏传佛教中具有神圣的意义。据了解,达赖和班禅圆寂以后,寻访转世灵童都有一个很长的、复杂的过程,要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由德高望重的活佛进行占卜、算卦、神湖显影、明察暗访、察验真身等仪规,最后由中央政府批准。其中,活佛要前往西藏山南地区加查县境内海拔5200米的高山之中,朝拜被尊为“佛母天池”的拉姆纳错湖,它的面积只有二平方公里,形状如同人的头盖骨。活佛在湖边进行祈祷、祭祀、诵经、献茶等佛事活动,并且独自静静观察清澈的湖水,据说会显现灵童所在的方向、环境和各种吉兆。他把所看到的幻影都写下来,包括在一家农户的门前长着两棵杨树,加以密封。等到确定了转世灵童以后才宣布。然后,他带领一些信徒朝着循化的方向寻访,找到了这家农民,了解夫妻二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而且品德高尚,有一个小儿子秉性灵慧,经过察验,才算初步认定。班禅家是一方形的院落,登上二层楼,正中一间佛堂,悬挂着十世班禅的大幅遗像,酥油灯闪闪烁烁。旁边一间,是他的母亲在1996年庆祝80大寿的礼堂,老人家今年已经85岁高龄,有时候住在西宁,有时候住在文都寺,人们均无缘得见。
  (责任编辑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