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期

历尽沧桑的雷峰塔

作者:●方 柯





  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以“雷峰夕照”列入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曾作为西湖的代表景观,塔废后才由“三潭印月”取代。此塔因《白蛇传》的传说和有关的戏剧、影视以及列入语文课本的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使其妇孺皆知。
  1999年10月,有关方面成立专门机构,开始了重建雷峰塔的前期准备工作。为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历时10个月,对其遗址进行了清理,出土500多块,约3万多字的石刻佛经和大量金、银、铜、铁等质地的精美文物。之后,又对地宫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地宫打开后,考古人员发现,不到一立方米的空间几乎是个百宝箱,取出数十件制作精美的青铜器、银器、木器、玉器、丝织物、皮革、玻璃等文物,皆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如盘龙莲花座青铜佛像,造型举世罕见,象征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丝织品为唐代产于绍兴的著名越罗,可探索浙江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葫芦形小瓶是我国古代采用特殊工艺制造的铅玻璃,证明了当时科学技术所达到的程度,是国宝级文物;鎏金银质金涂塔精美绝伦代表了五代时期吴越国最高的工艺水平,也当属国宝级文物。专家们断定,金涂塔内供奉着“佛螺髻发”,即佛祖释迦牟尼的头发遗物,为避免损坏,文物暂不取出。
  雷峰塔始建于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原名钱弘,后避宋祖讳去弘)因黄妃生子,为感谢佛祖赐子供奉“佛螺髻发”和经卷而建。钱在碑记中称:“尊礼佛螺髻发,犹佛生存,不敢私秘宫禁中,恭率瑶具,创堵波于西湖之浒,以奉安之。”专家推算原塔高达70米,初建时七级八面,青砖塔身,外包木制廊檐。为建塔专门制作的砖中,有的镌刻佛像和捐助建塔者姓氏,有的侧面带有圆孔,孔内藏佛经。1924年塔倒塌后经砖为人发现,砖内圆孔直径约六分,深四寸,下端封闭,装好经卷后,上端用木块封住。经书开卷处具名:“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钱造此经八万四千卷(佛家言八万四千者为偶数之极限,非实际数目),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经卷每张均以长四寸、宽二寸的白棉纸精印,纸表细腻坚滑,字体近于魏碑,是发现最早的宋初木刻印刷精品。据说解放前一张塔经标价两千大洋,按当时购买力价格可谓不低。
  早期称该塔为黄妃塔,因在夕照山雷峰顶上,久之皆称为雷峰塔。北宋末塔遭雷击,顶部毁坏,南宋初予以重修。明嘉靖年间,倭寇疑塔内藏兵而放火,烧毁塔外木制廊檐,八面形制消失,塔身烧成褚红色,原秀丽俊美的山色塔影变得拙朴沧桑,至1924年倒塌前更是颓败不堪,以至鲁迅先生文中称:“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当然,这里面含有同情白蛇娘娘的成分。
  除雷峰塔外,保塔、六和塔、虎丘塔等均为崇佛的吴越国所建造。吴越是五代时十国之一,开国者为武肃王钱。钱,字具美,杭州临安(今浙江省临安市)人,公元852年生。二十四岁时,被同乡人董昌招募,始为偏将,后董昌建杭州八都,任钱为都指挥使。公元887年,唐廷授钱杭州刺史。后加授镇海节度、浙西观察处置使、润州刺史。
  当时为镇压黄巢起义军,朝廷允许各藩王和节度使招兵买马,扩充军队,而这些人有了地盘和军权后,往往割据独立,拥兵自重,钱却始终服从唐廷调遣。公元894年,越州刺史、威胜军节度使董昌叛唐称帝,钱先致书劝其:“与其闭门作天子,使九族百姓受涂炭,不如开门为节度,俾子孙富贵无忧。”继又遵从唐皇命令,讨伐董昌,扫平了越州。吴国杨氏称帝后,劝钱也自立,他复书斥其“凡为大唐臣子,理应各矢忠忱以扶唐室,……竟乘君难,而欲自立,乃蔑礼忘恩弃德背义小人所为。”
  公元896年,昭宗又加授钱检校太尉兼中书令、镇东军(原威胜军)节度使。次年,赐钱“金书铁券”,券文称:“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志奖王室,绩冠侯藩,……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据传“金书铁券”唐代仅颁发四次,宋、明、清几代帝王都曾向钱氏之后索观“铁券”,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唐代惟一传世“铁券”。)三年后,诏命取钱像,画于“凌烟阁”上。公元902年封越王,904年,封吴王。朱温建梁之后,封为吴越王,后又尊为尚父,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吴越国王。
  五代十国期间,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破碎、战争最惨烈的时期,占据中原立国的所谓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皇帝像走马灯似变换,朝代更替颇繁,维持时间最长的后梁不过十几年,最短的后汉仅四年;而十国(如加上契丹、南诏、勃海、于阗、东丹、大理等,远不止十个)当权者大都称王称帝,割据一方,互相攻伐,你争我夺。受害最深的是百姓,或被逼当兵,死于战火;或田桑抛荒,亡命他乡。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往往赤地千里,人烟断绝,甚至出现“人相食”,“市中卖人肉,斤值钱百”。
  钱在此期间主要采取保境安民之策,发展农桑、兴修水利、减赋薄税、开拓海运。钱统治中心在杭州,深感钱塘江大潮危害之重,因海水倒灌,盐碱浸泡,沿江大片田地无法耕种。钱看出如能修成江堤挡住海潮,两岸可得数万良田,增加大量赋税,便下决心征发民工修堤。为使江堤能经受住举世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冲击,筑起石堤巨坝,堤外挖出土塘,放入竹笼,以石块投入,边上再以巨木并排打桩,称为“捍海石塘”,简称“海塘”,延传至今。在五代乱世之年,能完成如此浩大艰巨工程堪称水利史上的壮举。宋代文天祥赞钱:“筑塘射潮,非止一时之保安,实有千万年之功德。”此外,钱还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均修闸造堰,依气候蓄泄河水,避免洪涝灾害。这些水利设施产生了显著作用,太湖流域农业有了很大发展,江浙遂渐成“粮仓”。农业发展促进了其它各业繁荣,苏杭亦始为“天堂”。
  钱曾派人凿去江中妨碍航行的巨石,派大船出海开展贸易,输出当地产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吴越的秘瓷誉满天下,历代奉为精品,前几年我国还举办过国际秘瓷研讨会,钱之母墓中出土的瓷器曾与“金缕玉衣”一起赴海外巡展,引起轰动。吴越的贸易航线不但到达山东、辽宁、广东,还远抵朝韩、日本、印度、伊朗等国家,日本《本朝文粹》中载有与吴越王互托国书、礼物十余次,《朝鲜史略》中载有吴越王遣使致书劝高丽、百济休战和好。
  钱一生坚持不肯称帝,不自立年号,中原朝廷几经更换,他始终称臣纳贡。临终前告诫子孙:“无图安康逸豫,勿得罪群臣百姓。”“善事中国。勿废臣礼。如圣人出,当顺之。”公元932年,子钱元继位(继位前名传)。公元941年,钱元死后,子钱弘佐继位。公元947年,钱弘佐死,弟钱弘继位。年底,钱弘与军将不和遭幽,钱弘在得到可保全弘性命的承诺后,于公元948年初即位。几代吴越王悉遵钱所嘱,向中原朝廷称臣纳贡,并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自消国号,纳土归宋,促成了国家的统一。
  唐末五代战乱使国土大量沦丧,大宋的统一在国家民族的历史上意义重大。历代有识之士对几代吴越王的功德赞赏有加,范仲淹、韩世忠、米芾、黄庭坚、王十朋、朱熹、陆游等人,均有诗文颂之。欧阳修称:“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不被干戈,今其民幸富足安乐。”苏轼谓吴越:“其民老死不识兵戈,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岳飞赞钱:“穆如天神,恒文是匹,何以颂之,圣贤豪杰”,将他比作春秋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
  近年来,浙江省将钱王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建了钱王陵园,计划投资八千四百余万重造雷峰塔,并已决定在西湖柳浪闻莺公园内钱王祠旧址上重建钱王祠,恢复吴越国三代五王塑像和相应建筑,西湖边将重现这些著名历史文化景观。
  (责任编辑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