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一代学人傅斯年

作者:纪秩尚





  一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北门里祖宅(俗称相府)。傅氏为当地名门望族,教育世家。其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是康熙的启蒙老师。他对清初满汉文化融合和康熙从政后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康熙南巡途经聊城时,曾为其祖宅题词“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圣朝元老”。其曾祖傅继勋曾任安徽布政使,是清朝名臣李鸿章、丁宝桢的老师。其父傅旭安曾任东平龙山书院院长。
  傅斯年从小敏而好学,十二岁读毕十三经,初步奠定了国学基础。因为其父早逝,他十三岁随其父亲的学生侯延爽到天津,考入府立中学,接受新式教育。后入北大预科社会科学部学习,以病弱之躯,名列第一。他20岁升入北大本科国文门,23岁投身文学革命,创办《新潮》期刊,参加“五四”运动,任总指挥。25岁考取官费留学生,到英、德等国留学,重点攻读数理化和心理学等现代科学,包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学论”,以及实验科学,比较研究法等。七年留学生涯中,他广泛涉猎西方科学教育、文化典籍,孜孜以求。“为学好造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不断攀登科学创新的制高点。
  1926年10月,傅斯年结束了长达七年的英、德留学生涯,满载回国。12月应朱家骅、戴季陶之聘,到广州任中山大学国文、历史两系主任,并亲自开课讲授《尚书》、《古代文学史》、《陶渊明诗》、《心理学》等课程。他广泛网罗知名学者如顾颉刚、杨振声、丁山等来校任教。1927年创办语言历史研究所,发表论文多篇。不久,该所扩建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兼任所长。建所之初,傅斯年提出了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大本营,在中国建筑“科学的东方学正统”的目标。该所组建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四个组,分别聘请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定良为各组组长。在此期间,傅斯年抢救整理了明清大内档案,出版了《明清史料》30册。同时领导发掘了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和河南殷遗址。傅斯年还发表了许多学术论著,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周东封与殷遗民》等。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东北三省,傅斯年忧心如焚,频频发表言论,鼓吹抗日,在百忙中组织编写了《东北史纲》一书,用大量史籍资料证明东北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该书出版后由李济翻译成英文,送交“国联调查团”作为参考,成为1932年“李顿国联调查团”调查“九·一八”事变时中国政府提供的确凿历史证据。在北平沦陷在即之时,为保护文化教育事业,傅斯年提出将北大、清华、南开合并南迁的建议,后在昆明合并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为我国保护和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
  1945年7月1日,受国民党参政会推选,傅斯年、黄炎培、褚辅成、左舜生、章伯钧、王云五等,为促进国共两党和谈,赴延安访问,傅斯年一行六人于当天下午抵达延安,受到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从7月2日起,傅斯年等人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林伯渠、张闻天、任弼时、王若飞等进行了三次会谈。他们会谈的事项特别多,最后形成了一个文件,即《延安会谈记录》。五日后傅斯年一行返回重庆。握别时,毛泽东将一帧亲笔墨迹面赠傅斯年,上书“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傅斯年等人的延安之行,促进了国共和谈。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飞抵重庆,开始国共两党和谈。1947年聊城解放时,为保护文化古物,颁布三项命令,其中第三项“保护中国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聊城北街的住宅”等等,就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颁布的。但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场灾难深重的“文革”浩劫,波及聊城。傅斯年家族许多人惨遭迫害,历史上的“相府”、“傅氏祠堂”被强占,1976年傅氏祖茔三百多人的坟墓被挖掘,暴尸荒野。傅以渐茔地所有地上文物石刻、牌坊、碑文和近千棵古树全部被摧毁……幸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春风吹散乌云。20年来,在党中央、省、市委领导下,拨乱反正,被尘封了五十多年的历史逐渐被世人所了解。聊城修建了傅斯年纪念馆,2004年在聊城召开了“傅斯年先生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此前1991年至1996聊城共召开三次)。现在正在筹备纪念傅斯年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纪念会。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出任北大代理校长。他上任后,面临的第一难题是北大复员问题,以及数以千计的师生员工和庞大的校产转移搬运;另一棘手的问题是处理伪教人员。傅斯年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的半年内,不仅北大顺利迁平复课,还延揽了一批实力强的教授,并坚决地辞退了敌伪时期北大的教职员。他认为专科以上学校必须在“礼仪廉耻”四字下给学生作榜样,维护了北大的爱国主义传统。
  1948年11月,傅斯年出任台湾大学第四任校长。面对前几任留下的困难局面,傅斯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首先废除了日本教科书,在一、二年级开设通习科目,提高基础课程的水平。傅斯年亲自担任国文大一、大二的教学工作,广聘教授,建章立制,跑经费,建校舍,在不长时间内,台大招生人数一增再增,教学水平直线上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他为台大提出八字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这八字校训也是傅斯年一生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台湾大学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一流水平的名牌大学,这其中凝聚了傅斯年的许多心血。可以说,傅斯年是台湾大学迈向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
  公元1950年12月19日,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傅斯年和夫人俞大彩女士,在他的小书室中生炭盆取暖,傅斯年穿着一件厚棉袍,伏案为《大陆杂志》赶写文章,夫人坐在他对面缝补他的旧袜子,傅斯年急于拿到这笔稿费做一条棉裤。他搁下笔对夫人说:“稿费到手后,你赶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以御寒。”次日,傅斯年穿着他单薄的西装,列席台湾省“参议会”第五次会议,答复关于台湾大学的有关问题。他在台上高声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对有才能有智力的穷学生,绝对要扶植他们!”讲完后走下台来,突然倒在地上,猝然而逝。
  台湾大学停课一天,下半旗致哀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各界前往致祭者5000余人,送挽联270余副,挽诗60首,中西文悼言函90余封。
  1994年春,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为傅斯年陈列馆题词“傅公高风亮节,足为后世楷模”。2005年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说,高度赞扬傅斯年是“五·四”运动的健将,任北大代校长和台湾校长,多有建树,贡献很大。台大幽静的校园里,至今还回响着“傅钟”的嘹亮钟声。连战以“一代学人”题词,为傅斯年纪念馆落成志庆。
  
  二
  
  傅斯年先生1926年(31岁)从西欧留学回国,先任中山大学教授,并创建语言、历史研究所。后兼任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曾代理北大校长,最后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55岁)英年早逝。短短24年的教育生命,他始终站在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而奋斗的岗位上,呕心沥血,进行开拓性的教育改革实践,卓有成效地谱写出一系列教育新诗篇。如同马卡连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等现代教育家一样,以光辉的教育革新业绩,永载教育史册。
  傅先生不仅是最受欢迎的一流教授,同时是最受师生爱戴的院长、校长、所长;他不仅是学校教育实践的事业家、管理专家,同时是教育革新的理论家;他不仅是承前启后的知识传授者,同时是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开拓者……傅先生是纵贯古今、横联中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综合教育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