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汪精卫的汉奸之路

作者:徐培培





  汪精卫叛变投敌,一直是历史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投敌的原因、情形等,随着汪精卫、周佛海等人的死亡,成了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陶希圣,算得上汪精卫的左膀右臂,逃敌复归,对汪精卫和自己的行为留下“毒酒论”之说:好比喝酒,我喝了一口,死了半截,发觉是毒酒,不喝了;汪精卫喝了一口,发觉是毒酒,又索性喝下去。
  陶希圣(1900-1988)湖北黄冈人,以研究中国法制史和社会史,成为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1937年出席蒋介石在庐山召开的各党派代表和著名学者谈话会(牯岭谈话会),从此学者从政,进入国民政府中央,从事理论宣传工作。蒋介石对陶希圣颇为赏识,曾单独接见。陶希圣与汪精卫渊源更为久远,自1928年后就有亲密关系,陶一直以汪追随者自居。对汪精卫逃渝至组府起巨大作用的周佛海、梅思平,还是陶希圣引见给汪的。
  
  一、低调俱乐部
  
  汪陶周梅等在中日问题上,政见颇为一致,形成所谓低调俱乐部。汪周陶梅等经常在一起聚谈他们在中日问题上的政治见解。周佛海在《回忆与前瞻》中对当时他们的政见有具体记录:
  其一,中日战争扩大和全面爆发,日本和中国政府均不想见到,战争对双方都没有益处,因此有和谈的共同基础。“这次中日战争,真是冤枉极了。因为是阴错阳差的打起来,就不能不糊里糊涂的打下去。在卢沟桥事变初起的时候,两国的当局,何尝没有就地解决的意思,何尝不采取不扩大的方针。但是虽然都有不扩大之心,而都处于不得不扩大之势。”
  其二,蒋介石“苦撑待变”策略没有实现的希望。因为1、中国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组织的要素没有一件能和日本比拟,虽然地大物博,也打不过日本。2、国际形势不会如孙科所估计那样变化。孙科认为日本要实行东亚门罗主义,破坏门户开放政策,英美为自己利益着想必会与日本打仗。汪周等认为日本外交政策不会蠢笨到排除英美势力,即使这样做,英美也不会打仗,至多经济制裁。经济制裁能否置日本于死地则有很大疑问。3、他们尤其认为,即便中国最后成了战胜国,实际上还是失败的,中国会崩溃,最后共产主义会乘虚而入。“如果战事延长下去,日本当然是要愈益困难的。但是日本感觉着痒的时候,中国已感觉着痛了;等到日本感觉着痛的时候,中国已会因痛而死了。”
  其三,认为主和是一般人都暗自希望的。“没有一个人不想和,没有一个人敢说话,两个人关着门说话,没有不疾首痛心,诅咒战争,希望和平的。但有了第三个人,调子就起来,和平是自己所希望的,但是顶好别人主和,自己主战。”
  其四,蒋介石也曾秘密和谈,只是由于寄希望于国联,错失良机。汪周等认为与其冀望美德等调停,不如中日直接谈判。
  
  二、汪精卫出面和谈
  
  汪精卫、高宗武、周佛海等人虽然倾向和谈,一开始并没有打算从国民政府叛逃、单独言和,而希望说服蒋介石进行和谈。1938年6月7月间,高宗武私访日本,刺探日方和平动向,高宗武本来深得蒋介石器重,并不认为试探和平是背叛蒋介石。日方提出可以由汪精卫出面进行和谈,高宗武认为即使暂时推出汪精卫,最后真正能主持和局的还是蒋介石。
  汪精卫也看到高宗武关于日本要求他出面和谈的报告,曾对陶希圣说:“我单独对日言和是不可能的事,我决不瞒过蒋先生。”本是蒋派的周佛海7月22日日记写道:“对方要委座下野,令人失望。”可见七月份汪周等还没有单独言和的打算。
  到十月份他们才开始策划去国言和,汪精卫本不愿意,经不住周佛海和陈璧君力劝方同意。区区几个月,为什么汪周等决定叛逃国民政府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他们在当时都不甚得意。汪精卫由于公开提倡和谈,受到很多人攻击,在国民党内处境不好。“当时汪先生痛愤尤多,感触更深。对外说老实话,共产党徒固不待说,孙科之流也加以攻击。一般同情的人,不仅不敢明白表示,甚至假作反对。向蒋先生提出意见,始终没有确实的结果。”
  周佛海作为代宣传部长,对抗战高调不以为然,工作不起劲,屡遭蒋介石呵斥。“闻蒋先生十号以前将来渝,心理上有莫名其妙之感想,如小学生闻先生将至然。”汪周虽在国民政府位居高位,却颇不得志。
  高宗武把关于日本要求蒋介石下野、由汪精卫出面和谈的报告送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非常生气,盛怒之下责问:“高宗武真是混账东西,是谁让他去东京的?”并停止高宗武在香港的活动经费。高宗武气得吐血,称病留在香港。
  其二,战争形势愈来愈糟,认为再发展下去,亡国不远。1938年8月,广州、武汉落入敌手,还有长沙自家人放的大火,使汪周等人悲观失望,觉得战事再发展下去,谈和都不可能了。“不论日本居心如何,事实上他是不能灭亡中国的。既然不能,当然要和,既然要和,当然应该提早,以免双方多受战争的损失。有人或以为抗战越久,将来讲和的条件,必于吾国越有利。如果吾们的抗战形势优胜,这个话是对的。像过去一样失城失池,恐怕抗战越久,亡国越快,哪里还能希望有利的条件?”
  其三,日本摆出主动和谈的姿态,谈和条件在汪等看来尚不苛刻。1938年12月20日一直没放弃与日本接触的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本多次谈判,达成“重光堂协议”,主要内容有:1、缔结日华防共协议,承认日本在华防共驻兵,内蒙为特别防共地区。2、承认“满洲国”。3、承认日本人在中国居住、营业自由,日本废除治外法权,考虑归还租界。4、在平等互惠下,日华经济提携,承认日本人优先权(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开发利用华北资源方面,为日本提供方便。5、补偿因事变而造成在华日本侨民所受损失,日本不要求赔偿军费。6、本协议以外的日军军队于恢复和平后,立即开始撤兵,两年内撤完。
  在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情况下,日本人提出不要求赔偿战费、两年内撤兵等如此优惠的条件。汪精卫等人觉得不能再像上次蒋介石那样坐失良机、以致一败涂地。既然蒋介石不同意,他们决定自己干。出走时强调他们只是为了从旁打开中日谈判之路,并提倡战与蒋战和与蒋和,等蒋介石回头。直到汪精卫组织伪国民政府,也只肯任代主席,表示虚位以待蒋介石。
  1938年12月31日,陶希圣给原低调俱乐部同志、已任驻美国大使的胡适写了一封信:“蒋先生12月8日到重庆。他的态度完全改变,对于国家处境困难,全不考虑。他的全部计划在提携共产党。他说日本没有兵打仗了。他对于日本的和议不假思索地拒绝。这样的变动,以及客观的困难,使汪先生及我们都感到一年半的努力进言都成了画饼,更都成了罪状。眼见国家沦陷到不易挽救的地步,连一句负责任的老实话都不能说。幻想支配了一切,我们才决心去国。没有带出几个人,只有公博、佛海及希。我们不想作积极的打算。我们第一,想从旁打开日本与中国谈判的路,战与蒋战,和与蒋和,再向蒋公建言力劝其乘时谈判。如果做不到,我们便退隐不问政事,我们一样爱护蒋先生,支持战局。我们不同的只是认为再打下去,只有更沦亡,更加无望,应当及时谋战事的结束。”
  
  三、因为“组府”内部分裂
  
  起先,汪精卫等人只打算离开国民政府方便号召和谈,并没打算到沦陷区组织伪中央政府。1938年12月22日近卫第三次声明只字不提撤兵问题,汪精卫虽以艳电响应,心里是失望的;龙云、张发奎、陈济棠、何键等人也没有如期响应,再加上陈公博、陶希圣极力反对组府,汪精卫一度有意放弃出马,远赴欧洲,脱离事端。汪精卫在河内对蒋介石派来送护照和旅费的汪亲信谷正鼎说:“他如果把党国搞得好,我便终生不回国亦可,如搞得不好,我去了,还是要回来。”可惜被周佛海和河内刺杀一拉一推,竟到东京到上海参加组府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