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关于三峡的一场“御前辩论”

作者:韩 磊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12年的建设,将于2008年全面完工。但作为一个由来已久的天字号“热门话题”,“三峡热”不会因三峡工程的完工而转冷,仍将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持续热下去。
  《炎黄春秋》2008年第8期登载了《毛泽东和林一山谈三峡水库》一文,对上世纪50年代的“三峡热”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但对当年决定三峡工程命运的南宁会议却叙述得较为简单。本文想将那次会议关于三峡工程的一场“御前辩论”,做一扼要介绍。
  中国历来视治水为大事,有“治水如治国”之说。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都非常关心洪水的问题。毛泽东当年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反映了这一史实。
  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长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向他汇报了修建三峡工程的设想。当听说即使修一大批梯级水库拦洪蓄水,也还是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毕其功于一役”时,毛泽东也想快点上马。
  1954年,长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武汉被围困四五十天之久。洪水过后,林一山再次向中央提出要尽快修建三峡工程,他的出发点是要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1954年长江洪水堤防防不住的水量大约有1000亿立方米。林一山就想让三峡这个水库把这1000亿立方米水装起来。
  1956年,“三峡主上派”在毛泽东面前再次力促三峡工程上马,这一次老人家真的动了心。这年夏天,63岁的毛泽东在饮了长沙水、食了武昌鱼之后,又在武汉畅游长江。富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欣然命笔,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磅礴诗篇,高峡平湖似乎立马可就。
  同年9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便醒目地刊出了“长江流域水利资源查勘工作结束”的特字号标题新闻,副题为:开始编制流域规划要点,争取年底确定第一期开发工程方案,解决三峡大坝施工期间发电、航运问题的研究工作即将完成。
  当时的神州大地,到处热气腾腾,蒸腾着冲天的干劲。但此时,也有很多人对三峡工程的上马却持怀疑乃至反对的态度。李锐,就是这为数众多的对三峡工程上马有不同意见的人中的一位。
  中国有句古话叫“既生瑜,何生亮?”本来,中国有一个积极主张上三峡工程的林一山就够了,可偏偏又有一个与之叫板且“顽固不化”的李锐。
  水利水电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潘家铮在其所写《我所知道的李锐》一文中说:谈到三峡工程,不能不提到李锐同志,他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反三峡派的骨干和统帅,没有他,三峡之争绝难如此“波澜壮阔”。此言不虚!
  关于三峡工程是否上马的公开争论,最早发生在1956年夏。当时,林一山在水利部主办的该年第五、六期《中国水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约两万字的长文,主张要尽快修三峡。认为只有三峡才能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其中谈到发电只有500字。李锐至今仍认为,林一山那时候提的方案是很荒唐的。他所设想的水库蓄水高度是多少呢?是235米,比现在即将建成的三峡水库的蓄水高程175米高出60米!李锐告诉笔者,蓄水235米会是什么结果呢?重庆要淹到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大半个重庆城要被淹掉。另外还要迁移人口200多万,将淹没四川沿江十几个城市。为什么非要235米呢?林一山认为这样就可以有1100亿立方米以上的防洪库容,就可以把长江1954年堤防挡不住的洪水全部装起来。
  这篇文章公开发表后,水电系统许多技术干部都看到了,认为这样的方案太离谱了。当时李锐主政的水电建设总局也有一个技术性刊物《水力发电》,李锐就组织了一批老水电专家写文章批驳林文。9月份出了一期“长江规划专号”,全面地论述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有关经济、淹没损失和地质等种种技术上的问题,共有10来篇文章,其中包括李锐亲自撰写的一篇字数也达两万多字的长文章。
  这些文章的核心内容是,不能为了免除武汉多少年一遇的洪水威胁而牺牲重庆等十来个城市,认为这是以邻为壑。防洪应该采取综合规划原则,要注意加强堤防、湖泊洼地蓄洪排涝、支流水库和干流水库4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而堤防的作用自古相沿,中外如此,尤为重要。文章还认为,我们只能根据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条件,逐步提高防洪标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地去解决最高标准的长江防洪问题。至于要求在当年建成三峡这样大的水电站,同国民经济包括电力的发展更是远远不相适应,并且将遇到一系列世界上未经历过的技术问题。因此,这一组文章认为,防洪有其他可靠办法,当时三峡决不能上!当然,这种发行量较小的学术刊物,影响有限,毛泽东无缘过目。
  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主持召开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几个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后来所称的“南宁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1958年的国民经济计划预算、批判“反冒进”。这是毛泽东为在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进行思想理论准备和具体部署的一次会议。会议后期,毛泽东提出修建三峡工程。薄一波反映说,此事有反对派,有个李锐是搞水电的,同林一山在这个问题上有争论。毛泽东说,那就把两个人都找来当面谈一谈。于是,就有了随后发生的决定三峡工程命运的一场精彩的“御前辩论”。
  笔者曾先后就此事采访过李锐和林一山,两人对事情的叙述稍有出入,评价也不尽相同,但主要史实大致是一致的。
  1958年1月17日,时任电力工业部部长助理兼水电总局局长的李锐突然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要他第二天乘专机去南宁,讨论“三门峡”问题。还说专机在武汉停留,接林一山一起去。李锐知道电报多了一个“门”字,其实是要讨论三峡。
  关于三峡问题,李锐成竹在胸;为了借此机会呼吁优先发展水电,他请专家画了一张中国水电开发示意图,做宣传之用。
  李锐回忆说,飞机18日上午在武昌机场着陆时,林一山已经在等着,他的秘书提着一口沉甸甸的大皮箱;而李锐是“单刀赴会”,只带了这张图纸。李锐同林一山不算很熟,1948年在沈阳东北局开会时见过面;1952年参观荆江分洪工程时,他也领教过林一山的口才。然而,此次见面,两人只打了个招呼,在飞机上也没有交谈。
  载着一对“冤家”的专机,当天中午到达南宁。李锐刚刚住进宾馆,他的好朋友、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就找上门来,急切地向李锐介绍会议形势:主席大批“反冒进”,认为“反冒进”给当时大干快上的大好形势泼了冷水,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并点名批评周恩来、陈云,大家紧张得很,有的人睡不着觉。田家英对李锐表示严重的担心,说自己和胡乔木(中宣部副部长)、周小舟(湖南省委书记)都为李锐捏了一把汗!
  18日晚饭后,李锐和林一山“两个冤家”参加了接近尾声的南宁会议。李、林坐在毛泽东的正对面,对面左右是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柯庆施、李井泉、欧阳钦、张德生、刘仁(代林铁)、史向生(代吴芝圃)、陶铸、王任重、杨尚昆、周小舟、刘建勋等;中央各部有王鹤寿、赵尔陆、黄敬等;还有陈伯达、胡乔木、吴冷西、田家英。
  大家都坐定后,毛泽东问林一山:你要讲多少时间?
  林答:要两个小时。
  毛泽东又问李锐,李锐说只要半个小时,并请林一山先讲。
  林一山曾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识丰富,口才出众,在水利系统很有名气。
  林一山长篇大论,从汉朝贾让治水谈起,两千多年间,长江洪水为害,平均10年一次。辛亥革命以来的40年中,平均5年一次,可见长江洪灾愈演愈烈。1931年水灾,死14.5万人;1935年大水,死14.2万人;1949年大水,死5700人;1954年特大洪水,虽采取紧急分洪等措施,保住了武汉和荆江大堤安全,仍淹死了4900人……
  

[2]